他出生寒门,却从未屈服于命运;他遭遇常人难以言说的困苦,却仍能笑对人生;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传承银器制作技艺当作一生的追求。他,就是“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纳西银器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丽朱雪银”品牌的创始人朱鑫。
朱鑫展示获第六届“工美杯”银奖作品。
一场车祸改变命运
朱鑫是古城区金山街道东元村人。小时候,由于家庭困难,懂事的他早早放弃了学业,帮助父母干农活。1985年,16岁的朱鑫拿着从亲戚家借来的钱,购买了一辆二手手扶拖拉机。农忙时,他在家中干农活;农闲时,他就开着拖拉机帮人运输建筑材料。
1993年3月7日,朱鑫驾驶着手扶拖拉机行驶在乡间道路上,拖拉机大梁突然断裂,他被卡在车里,陷入深度昏迷。经抢救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这场车祸导致他5根肋骨断裂,头部和双臂严重受伤。经过1年的治疗,他的伤情逐渐恢复,但身体和双臂再也无法承受重力,再也不能干重体力活。
1994年,朱鑫到丽江古城寻找出路。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丽江年轻女性喜欢穿耳洞,于是向一位外地摆摊的师傅学习。几天后,他就掌握了基本的技巧。这个手艺容易掌握,同样也就易于模仿,很快大街小巷就有了很多穿耳洞的生意人。朱鑫心想,自己应学一门难以模仿、不易掌握的手艺。经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市场前景,他最终选择了银器制作这门手艺。
印有“和谐人家”图案的纯银手镯。
1万元学费敲开学艺之门
在丽江多次拜师学习银器制作手艺未果后,朱鑫决定前往外地拜师学艺。在昆明的金马碧鸡坊,他寻到了愿意传授手艺的师傅,但师傅提出要收1万元学费。当时,他摆1年地摊收入也挣不到1万元。是交钱学手艺还是放弃?最终,他答应了师傅的条件,然后迅速回家找亲戚筹学费。
由于无力承担学手艺期间的生活费用,朱鑫学手艺的时间压缩至10天。白天,他将师傅所教的金银制作基本流程、原料配比等背诵下来。晚上,一遍遍回忆,唯恐记漏一个环节。10天后,他带着师傅教授的理论知识回到了家中。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变为产品。银器打制是一门手艺活,需要无数次反复练习。白天,为了生活,他忙着摆地摊;晚上,他忙着练手艺。
半年后,朱鑫已能打制出手镯、戒指、项链等饰品。在摆地摊时,他出售自己打制的银饰品。让他意外的是,这些银饰品非常受欢迎,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同时,他开始尝试在饰品上打制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图案,并在销售时作出质量承诺——“满意付款,不满意退货”。这种营销方式帮助他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拥有了一大批顾客。
“丽朱首饰店”应运而生
地摊经营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朱鑫开始筹备实体店。 当一切都已筹备好时,一场自然灾害降临了。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大地震。朱鑫家中的房屋倒塌了,他拿出大部分积蓄用来重建房屋,而在古城开店的想法只能推迟。直到1997年12月,朱鑫的店铺——“丽朱首饰店”才在古城东大街开门营业。
1998年的一天,一位纳西族老奶奶来到店铺想购买一副带玉片的银耳环。当时的朱鑫不会打制这种款式,但是看着老奶奶期盼的眼神,他意识到这副耳环对于老奶奶意义重大,于是大胆地提出只要找到一副带玉片的银耳环,自己就能打制出。第二天,老奶奶送来了一副带玉片的银耳环。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朱鑫终于打制出一副带玉片的银耳环,此时的他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从那以后,朱鑫将顾客的需求看作是自己努力的方向。“如果不是顾客提出各种款式的需求,强迫自己揣摩技艺,强化练习,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朱鑫说。
朱鑫用心制作银器。
成名之作——“涵紫谷”问世
1999年年初,丽江县政府决定赠送一份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吉祥物给国家领导人。经过多轮筛选,确定把代表着智慧的金钥匙——纳西“涵紫谷”作为吉祥物,并把打制“涵紫谷”的重任交到了朱鑫手上。
接到任务的朱鑫既激动又紧张,一方面,这是专家和领导对于自己技艺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经过3个月的打磨,一个完美的“涵紫谷”被打制出来。1999年5月2日,朱鑫将亲手打制的、带着丽江人民祝福的“涵紫谷”吉祥物敬献给了来丽视察的国家领导人。
随着纳西“涵紫谷”敬献给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播出,“涵紫谷”背后的工匠朱鑫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他的店铺门庭若市,“涵紫谷”也成了人们赠送给高考考生、百岁老人的吉祥物。“涵紫谷”的订单越来越多,朱鑫的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朱鑫打制的“涵紫谷”吉祥物、“和谐人家”文化艺术品被很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和国内高校、博物馆收藏。2005年11月,朱鑫的丽朱首饰入选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丽朱首饰“中国乡土艺术手工艺杰出贡献奖”。2011年8月,朱鑫作品“纯银香炉”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五届“工美杯”金奖。2013年8月10日,朱鑫被授予“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称号。2013年10月,朱鑫被评为第五届云南省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2017年11月,朱鑫在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手工银器决赛中荣获三等奖。2019年7月,朱鑫的“匠一银器大师馆”工作室被列为《纳西族传统银器制作技艺》保护传承点。
精进技艺,锲而不舍
如果说“涵紫谷”是朱鑫的成名之作,那么2013年朱鑫的作品“和谐人家”就是他的巅峰之作。在这个作品中,朱鑫将自己对手工艺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朱鑫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工艺品与文化艺术品的差别是什么?工艺品体现了工匠的手艺水平,却无法呈现文化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在工艺品上呈现纳西文化呢?他开始尝试用艺术的方式理解和诠释文化与工艺品的结合。
为了制作出文化艺术品,朱鑫无数次往返于工作室和丽江东巴研究院,向东巴文化研究专家请教。正如朱鑫所说:“一个简单的东巴文,不仅仅要会写,更重要的是要沉下心来理解和感受它的魅力。”为了将东巴文化融入到工艺品之中,他一遍遍地练习书法。如今,他能写一手字迹娟秀的好字。“手工艺做得好,但是没有文化内涵的饰品是没有灵性的,它只是一件没有生命力的工艺品。要让工艺品有灵魂、有生命力,就必须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朱鑫说。为了设计出更好的文化艺术品,只有小学文化的他还自学了制图方法。
回顾打制银器几十年走过的路,朱鑫说,专注品质是一个匠人永远不能丢的东西。而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做好一件作品需要反复打磨,千锤百炼才能出好作品,让顾客信任自己,而顾客的信任就是激励与鞭策。做人和打制银器是一样的,必须反复打磨修炼自己,才能得到认可。
不忘初心,回报社会
2019年,朱鑫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共同培养手工艺匠人,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同年,还挂牌成立了丽江市残疾人金属加工培训基地。目前,该培训基地已经在开展培训工作,长期接收学徒。
“手工艺人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后继有人,让丽江古城的活态文化始终保持生命力。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己有责任把手艺传给更多的人。”朱鑫说,希望在丽江的职业学校开设一门金属工艺课程,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手艺的传承中。
作者/和丽新
责编/曾润民
编辑/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