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园区” 做活农旅融合

2024-04-19 09:56:59 阅读量7562


老章家庭农场种植的蔬菜。


在古城区大研街道文智社区西克智村,老章家庭农场负责人章学光穿梭在田间,走过一畦又一畦菜地、一片又一片大棚,不时与家庭种植户交流。2014年以来,章学光带领团队,探索微型园区运营模式,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近日,老章家庭农场《探索“微型园区”模式 实现农旅融合发展》案例入选全国第五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从农民到农场主

章学光出生于古城区大研街道文智社区,自幼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怀。“以前,我主要从事建筑行业。但干了10多年以后,我就想着回到家乡,发展农业产业。”2014年,章学光流转了村里20多亩土地,种植果蔬并提供入园采摘体验,开启了“微型园区”探索之旅。

用章学光的话说,他这是回归乡土重新当农民。“我们家是农村的,原本想着回来当农民再创业,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增加家庭收入。但在创业过程中,反而把我的家人都‘搭’进来了。为了做好经营管理,主要由我本人、爱人、母亲及女儿共同打理。”章学光说。

重新做回农民的章学光,不久就遇到了挫折。原本料理20多亩土地,他还算得心应手;当流转面积扩大到125亩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扩大面积后,我还尝试种植过滇重楼、薰衣草等10多种作物,但都没有成功。后来,我邀请了专业人士帮忙进行土地检测,才发现这里地表水太少,很多作物难以成活。”当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时,章学光努力寻求突破,最终摸索出“微型园区”模式。

2017年,章学光委托专业规划机构,编制了农场发展规划,科学设置生态果蔬园、生态养殖园、设施农业观光园、休闲旅游配套设施等区域,并投入资金平整土地,建设了1.2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并配套完善机耕路、排灌、电力、沼气池等设施。然后将整个农场划分为9个10亩至20亩的种植、养殖单元,把配套标准化基础设施的土地租给村民,扶助村民按规划建立“微型家庭农场”,涉及蔬菜、食用菌、水产品等多个种植、养殖领域。

“种了这么多年的地,我发现,1个家庭户管理10亩至20亩地是最合适的。我流转了很多土地,但光凭我们一家人,是很难打理好的。于是,我按照统一种养规划、统一生态生产标准、统一机械化服务、统一贯标销售的原则,引进家庭承包种植户来管理,一切都好了起来。”章学光的这一探索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如今,已有8户种植户承租了章学光流转的土地,展现出家庭农场的优势。


农旅融合发展

走进章学光的家庭农场,错落有致的土地上种有豌豆、松花菜、青笋等时蔬,来自永胜县的李春云夫妇正在地里翻土。“我们家租了8亩多地,蔬菜成熟以后就装车去吉祥市场卖。”李春云说,来这里种地已有5年。周边配套设施很完善,且收费合理,让他们在种菜过程中省了不少心。“这里的水、电、路配套齐全,还有专业人员直接到地里开展农残检测。地里产出的蔬菜,我们自己能卖完的话,就自己卖;如果卖不完,农场统一帮我们销售。”李春云说,种植蔬菜售卖,每亩收入1.8万元至2.4万元。

不远处,承租了一处大棚的杨芝芳正在采收成熟的小米菜。“这些蔬菜已经有人订购,我摘完了就去送货。”杨芝芳说,她一家在这里承租了8亩多地,多为订单式配送,剩余部分将拉去市场售卖。“小米菜种下去1个月就能采收售卖了,一把5元至6元,收益还是可观的。”

家庭农场还有垂钓养殖区、休闲娱乐区等区域。“在科学规划后,这块地划分为绿色蔬菜种植4个单元、种植面积45亩,葡萄种植面积20亩,特色设施花卉种植面积20亩,土猪土鸡等生态养殖园10亩,生态鱼养殖20亩。各区域采用生态绿色友好型技术,建设100立方米的沼气池,集中收集人畜、农作物废料,实施土堆发酵生产微生物肥料,用于绿色果蔬生产。不仅解决了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还建立了‘畜—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章学光说,目前,农场已有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同时,还配有1处可进行餐饮加工的休闲娱乐区,有专职厨师和服务员,可供来此体验采摘、垂钓等项目的顾客享用农场美食,也可为顾客加工自带的食材。此外,农忙时,农场还通过按需雇用、日结工资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被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我将把‘微型园区’模式贯穿于各个种植、养殖单元,不仅让本地市民体验,也吸引来丽游客到此感受田园乐趣。此外,还将通过这样的综合开发,带动周边居民小组一起发展,让我的家乡越变越好。”章学光说。



通讯员/刘文湘

责编/刘德祥

APP编辑/杨洁光

终审/罗坪江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