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归聚 精神相依——云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纪实

2024-05-27 09:00:12 阅读量10253



四、五月的云南,繁花似锦。4月24日,“昆明蓝花楹迎盛花期”登上头条热榜旅游榜第二,吸引了央视主持人朱迅等大批省外游客的“打卡”。浪漫的云南人以花为伴,从衣食住行到风花雪月,每一朵花都承载着特色与风情。

图片

昆明蓝花楹  孟至刚 摄

除了鲜花美景,这个季节的云南还有过不完的节日:
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办泼水节;
图片

欢乐的泼水节  徐兰 摄

4月23日,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第二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盛大开幕;
5月5日,云南楚雄牟定县启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舞蹈大家跳”,千人共跳左脚舞;
图片

同跳左脚舞  云南文旅 供图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是一种美美与共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近年来,云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文化润滇”,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促进全省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坚定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五一”假期,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里游客不断,应要求闭馆时间延后至22点。游客们跟着讲解员认真了解迪庆红色故事、体验历史跌宕风云。
图片

孩子们参观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周海鸥 摄

5月9日,云南发布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线路,其中“红色记忆·乌蒙、金沙江之旅”是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多次进出云南的主要线路,是赓续红色血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
云南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全省共有革命遗址2265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云南大力保护弘扬红色文化,推动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线路,广泛开展“聂耳和国歌”“扎西会议”“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等宣传,引导各族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近年来,云南聚焦“一心向党”,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持续开展爱党护党宣传教育,举办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活动,在涉藏重点州和边境一线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推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写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强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化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固团结、促发展、聚人心的坚强战斗堡垒。
2023年3月以来,云南在全省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主题实践活动并纳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内容,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全面扎实深入推进。
玉溪市以打造“聂耳故乡 红色之城 音乐之都”为目标,将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作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通过传承聂耳精神、共建共享国歌这一中华文化形象符号、打造聂耳故乡红色文旅品牌等举措,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共同团结奋斗的前进力量。
普洱市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普洱实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牢记誓词铸忠诚,团结奋进兴边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临沧市深入推进“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争做一辈子的好支书”“争做一辈子的好段长”等活动;西双版纳州开展了“身在边疆 心向北京”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学活动……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各族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一心一德永远跟党走”成为共同的心声。
增强文化认同“美美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云南省共接待游客380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3.1亿元。
云南最吸引游客的是什么?来云南红河县参加“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的省外游客张先生说:“整个活动让游客和当地民众融为一体,沉浸式体验‘开秧门’哈尼梯田捉鱼、抓鸭子,非遗表演万人乐作同舞,马帮古城篝火晚会,巡游等具有鲜明民族亮点的活动,让我们真正走进了哈尼梯田农耕文化,探寻马帮古城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友好氛围。”
图片

红河县“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  王桥银 摄

近年来,云南聚焦“美美与共”,增进文化认同。大力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深入挖掘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创作和传播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优秀作品,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展演活动,推动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云南实施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作为19项建设指标之一,做了统一规划部署。
加强青少年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每年举办“云岭杯”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比赛,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全省高校公共课教师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试用试讲培训,以《概论》课程为抓手,强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此外,云南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阐释,深入挖掘茶马古道、滇缅公路、西南联大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的时代内涵;组织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云南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文化书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等,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古籍发声,讲好“四个共同”的云南故事。
云南还致力于搭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桥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完成1.58万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作;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和“童语同音”项目,全省3—6岁在园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率达99%;加强“职业技能+普通话”能力培训,建设1876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村,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三年行动计划;大力营造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全省少数民族群众会说汉语的人口比例超过98%。
推进保护传承创新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走进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刺绣一条街,道路两旁林立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彝族刺绣店铺。作为禄劝县第一个定点落户开店的手艺人,彝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游定美见证了禄劝彝族刺绣发展的变迁。“我已经68岁了,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把彝族刺绣技艺传承下去。”她说。2014年,游定美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立禄劝县彝绣传习馆,长期为上门求学的刺绣爱好者或者有从业需求的手艺人教授刺绣技巧,目前培训人次达3000多人。
图片

禄劝县第一个定点落户开店的手艺人,彝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游定美  纳梦月 摄

2019年以来,云南连续6年将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列入全省10件惠民实事,共实施了1051个保护传承项目,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
在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云南每年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十四五”以来共打造101个融汇各民族文化元素、体现“美美与共”鲜明导向的影视剧、纪录片、系列短视频及演艺类作品。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中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
推动文化惠民“浸润”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5月3日,怒江州兰坪县2024年第二届雪邦山音乐节系列活动之2024年“我们的中国梦 七彩云南情——戏曲进乡村”暨“文化大篷车 千乡万里行”惠民首场演出精彩上演,兰坪民族文化工作队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文艺表演“浸润”民心,打通了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实现了优秀文化成果与广大群众共享,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图片

各族群众共庆第二届雪邦山音乐节  兰坪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近年来,云南聚焦“共乐共享”,推动文化惠民。广泛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七彩云篮”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等,持续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艺轻骑兵基层行”“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传统节日品牌,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的平台。2023年,云南共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近3万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达2.2亿人次。
图片

2023年火把节,凤家古镇广场万人同品羊汤锅  凤家古镇 供图

此外,云南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和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快云南民族文化宫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2023年,全省共改造提升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755个,打造“乡愁书院”“文化院落”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107个,建成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一批主题馆、主题公园,使各族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便利、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云南品牌闪耀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3年3月以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提出后,全网阅读量超280亿次,入选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主题活动精品,成为云南形象、云南文化、云南品质的代名词。
同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公布了“2023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入选名单,云南的“大美陇川”目瑙纵歌狂欢节、德钦格萨尔射箭节、大理三月街民族节赛马大会、普洱镇沅县全国陀王争霸赛4个项目成功入选。
图片

赛马比赛  丽江市民族宗教局 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凸显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精神力量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云南省致力于打造品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2022年5月,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印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高效机制促进民族文化持续繁荣,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枝繁干壮工程”实施两年来,有力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各族人民在美美与共中深植中华文化的认同之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和文化基础。“枝繁干壮工程”已成为云南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品牌。
2023年3月,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北京开馆,云南作为全国第一批进馆参展省份,以“融·美云南”为主题,生动展示了云南各民族文化之美交融汇聚成中华文化之大美的无穷魅力。
云南还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截至目前,我省已成功举办了12届全省民族运动会,积极组团参加了11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并于1995年在昆明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同时,大力开展沿边地区健身赛事活动,推广健身气功、武术、棋类、龙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持续在边境地区组织“一马跑两国”“两国一赛道”等双边群众喜爱和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体育事业成为云南民族工作的一大“闪光点”。
图片

第12届全省民族运动会在丽江举办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工程。云南省将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图片

来源/《今日民族》杂志社

编辑/和润黄

责编/李映芳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发稿编辑:和润黄)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