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水(一)

2024-06-11 11:16:24 阅读量16045 字数2560



大板井


建水古称临安。

建水是一个与水有关的城市,走在建水城里,时不时就能遇见水井和打水的人。

十三眼井是我在建水遇见的第一口井。说一口不对,应该说是十三口,它就在临安路上,每个到建水的人一定都见过。十三眼井的井口已封,打不了水,可透过井口仍能见到井里的水。

建水古井中最有名的是大板井,它因“水味之美,冠甲全滇”而有“滇南第一井”之说。整个建水地势平坦,习习凉风让人非常舒服。当我穿过临安路到西门大板井时已是傍晚。眼前,青瓦青砖的是房子、是墙,红色的是长廊,青翠的是老树。墙上凿开的拱门上方,“大板井”3个字格外醒目,进门只见一口大井位于中央,四周全是打水的人。

大板井也叫溥博泉,建于明代,其名出自《中庸》的“溥博泉,而时出之”。井口很大,嵌了6根古朴的石柱,井台圆润光滑,井边有供奉龙王的石龛。井水清澈透亮,打水人络绎不绝,用扁担挑的、单手提的、双手提的、扛在肩上的。看打水的人也很多,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当地人轻松地把桶甩到井里打满一桶水,很快,拉动绳子把水提了上来,倒入水桶,他们都跃跃欲试。

我试着问身旁打水的女人:“可以让我试试吗?”女人热心地把桶给我,说:“试试吧,姑娘。”

接过女人手里的水桶,我便学着刚刚她的姿势把桶甩到井里,可桶只是浮在水面上纹丝不动,一滴水都没打到。

女人说:“你没使劲,打不到水。”

听了女人的话,我又一次用力把桶甩到井里,这次终于打到了水,并把水从井里提了上来。

“打水是个力气活,且需要技巧。”我对女人说。

女人笑了笑,挑起水离开了大板井。

我双手捧起打出的水,喝了一口,一阵清凉湿润了喉咙,一会儿又感到一阵回甜。原来,走廊里坐着那么多的喝茶人取大板井的水泡茶,在大板井喝茶,还有比这更安逸的事吗?这里的人们太会过日子了,一壶茶要价几十元钱。

之后,我把剩下的水倒出来洗手,把桶放在石柱上。

从井里打出来的水不能再倒回井里。很多游客不知道,把打出来不用的水又倒回井里,被当地人严肃制止。这里的人们是那样的爱水、护水、惜水。他们不允许水被污浊,他们对水怀着敬畏,这也是建水到今天还保留着这么多水井的原因。吃着好水守护着千年文庙、守望这一座城,这就是建水人的生活。

后来,我坐在台阶上看不同的人来大板井打水。有人走了,又有人来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井台、石柱已有包浆,井边的石板路、台阶也已包浆,我用手抚摸井台、石柱、石板路、台阶,像抚摸到一块老玉,冰透、温润。我想我要在这里生活,每天都会来大板井打水,准点准时的来。

抬头看到房上一块匾额,上书“井观”,显然,这是专程为大板井修建的房子,里面设了展厅,介绍古井古俗、美水美食、一城之井。房子连接长廊,长廊上挂了红色的灯笼,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长廊里坐满喝茶的人。

我取了一壶大板井的水装回客栈,想着烧开了泡茶。


板井豆腐坊


大板井的旁边就是建水有名的板井豆腐坊。曾记板井豆腐坊源于清光绪年间,由于豆好水好,做出的豆腐异常鲜嫩,成了豆腐中的上品和建水的美食代表。门上的对联“溥博泉水清又甜;雪白豆腐酥且香”把建水的水质、建水的豆腐写活了。

“还有豆浆卖吗?”我在门口问老板。

“豆腐、豆浆、豆花都没有了。要吃,明早早早过来呀。”老板这样说。

于是,第二天清晨,我冒着细雨早早来到板井豆腐坊,热乎乎的豆浆、豆花前,食客排起了长队。

一碗豆浆下肚,豆香四溢,甘甜回味。来板井豆腐坊吃豆腐的人先吃一碗豆浆,再吃一碗豆花,吃得津津有味,身边的人多是建水人,有几个年轻人擦擦嘴巴,还可以再吃一碗豆浆。豆浆、豆花每位5元,管饱。吃了豆腐再打大板井水带回家。

不由得想起了“市井”这个词。生活有集市、有水井才有烟火味。现在的建水虽早已用上自来水,但很多人都会来西门大板井打水,可见建水人对井水的热爱,他们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在建水,单眼、双眼、3眼、4眼、12眼等各式各样的水井遍布大街小巷。据记载,建水古城最多时有水井500多口。目前,仍保留着128口古井。古人还曾写下了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可以说这些遍布大街小巷的古井就是建水的“生命之源”“发展之源”。


卖水人


建水城到今天还有卖水人,这真让我又惊又喜。

建水城是在叫卖水的吆喝中开始新一天的生活的。天刚刚亮,老人骑着一辆蓝色的三轮车,车上装满桶装水,边走边叫“卖水了……卖水了……”听到吆喝声的人们纷纷出门买水。

一家商户前,一个妇女放下手中的扫把就去跟老人买水。

担心卖水的老人离开,我急忙上前和他们询问水怎么卖。买水的妇女告诉我:“5元一桶水,买的水用来煮饭、烧汤、泡茶,店里的自来水主要是其他生活用水。”

卖水的老人说:“水从很远的水井打来,一天当中,早上、中午、傍晚自己都会出来卖水。天天卖。”

老人和我说完话,就骑上三轮车走了,只见他潇洒的背影、飘在风中的白衬衣。

我一直喜欢有三轮车的城市,它带着记忆。

600多年前的一天,一群明朝士兵在将军徐伯阳的率领下来到惠历土城西边安营扎寨,开始构筑临安卫城西门段。兵营中的水脉之匠经勘察选址,在低洼处找到泉眼挖出了一口水井。随着西城门的构筑,士兵开凿的水井因水质清冽甘甜、饮用的人多,被人们称为“大板井”。每天清晨人们来大板井打水,用木桶打,用小马车、牛车拉。当一桶桶西门水从井中打出,挑在肩上或装进牛车马车的木桶里,卖水人就开始了一天的叫卖生活。

旧时的建水,卖西门水是一种职业。卖水人把西门水挑进或拉进城中叫卖,“西门水、西门水”“要西门水的来买啰”,一部分卖给城中的茶铺、开水铺,一部分卖给平民。卖到茶铺的西门水,用建水烧制的水缸或土瓮来装,泡茶,用红铜制作的铜壶烧西门水来泡。西门水泡的茶,汤色清亮、味道甘甜,来者常常坐在或蹲在条凳上喝茶,后因来者多为有钱有闲的中老年人,就有了“老倌蹲茶铺”的说法。

“老倌蹲茶铺”,只为听书、听滇戏、闲聊。

不变的是,在今天,建水人还在这样生活,改变的不过是打水的木桶换成塑料桶,拉水的马车、牛车换成了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每每看到这些,想到这些,就会感慨时间易逝。我很庆幸建水到今天还有卖水人,还保留祭井、抢头水、淘井、护井这些习俗。

在大板井,一位老奶奶跟我说,在离大板井不远处有口叫“小节井”的井,它的水质、水味与大板井相似,水温更低,被称为建水第一凉水井。

作者:李维丽

责编/白浩

APP编辑/吴星

终审/和继贤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