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丽江】与柬埔寨的朋友聊丽江古城

2024-06-11 21:58:02 阅读量5907

与柬埔寨的朋友聊丽江古城

——在“‘游云南,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系列活动”上的致辞

木基元(西南林大)文⁄图


我是来自云南省丽江市的一名纳西族学者,现任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云南省民俗学会会长,很高兴接受柬埔寨王国新闻部,以及云南省政府新闻办的邀请,代表丽江古城参加此次“‘游云南,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系列活动”,分享《我家住在遗产地》的丽江故事。


一、中柬友谊源远流长


“游云南 看吴哥”活动现场。


柬埔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其世界遗产主要包括吴哥窟和帕威夏塔庙。柬埔寨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云南省临沧市硝洞发现目前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巴戎寺壁画中两国军队一起出征抵御外敌的壮观场面,是中柬两国密切联系的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柬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的传统友谊历久弥坚,是友好邻邦和“铁杆”朋友;近年来,柬埔寨王国与云南省在友好城市关系、文化交流、旅游合作以及教育农业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共同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成绩斐然,其中就有我的家乡丽江市。自2018年5月8日丽江市与柏威夏省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以来,双方持续在农业、商贸、文化、旅游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领域积极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


二、丽江古城的不凡魅力

丽江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南,横断山脉东部,总面积2.06万平方千米,到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125万人,是中国唯一的集文化、自然、记忆3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地级市。丽江有欧亚大陆离赤道最近的现代冰川雪山玉龙雪山,有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老君山,境内有1.3万多种植物,约占全国植物种类物种的一半;丽江有“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白沙壁画、新石器时代的金沙江岩画群,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产品成果接连推新;丽江有丰富的山水人文风光,全市有104个景区景点,其中,国家A级景区20个。通达条件便利,旅游服务设施齐备,文化丰富多彩,人民热情好客,城市安全和谐,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808.27万人次。


“我家住在遗产地”故事分享。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面积为7.279平方千米,体现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玉龙雪山的滋养下,纳西族在它的脚下生存发展。雪山融水流经全城,充满生态智慧的供水系统赋予古城不息的生机。在玉泉水的流转中,丽江人的生活空间纵情生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传统民居保存着古城的建筑基因。打开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神秘的字符里跳动着纳西人的宇宙与家园;沉浸于纳西古乐,千里之外的唐宋遗音在西南边陲绕梁不绝。茶马交响,律动千年,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兼收并蓄汉、白、藏等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多元融汇、共建共享是这座小城与生俱来的气质,更一直延续着古城的肌理与风貌。25年来,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为丽江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丽江故事在世界遗产语境中得到最美诠释。


三、我与丽江古城的一生情

我于1962年出生在丽江古城,少年时的记忆总是让人难忘,五彩石板路、玉龙山的雪水、丽江地区中学的朗读声见证了我的成长,两分钱的巴掌凉粉成为一辈子的最爱。我从丽江古城出发到省城求学,服务过桑梓、游历过世界各地后再回到高校。尽管工作地点、性质有所变化,我都将云南的世界遗产保护研究作为自己的天职,坚守着云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初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请容许我向朋友们讲述其中的几个故事。


1983年大学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丽江地区文物管理所。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跑遍了丽江地区的所有乡(镇),对丽江地区的文物保护了然于心,还调查了金沙江河谷石棺葬、东汉蜀郡铁锸等重要文物,考古学界从此有了纳西族学者清脆的声音。我还与师友一道潜心调研,精心撰写申报材料,为丽江古城成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奉献了青春与智慧。


 1996年2月3日,一场7级地震猝然降临美丽的丽江。此时,我已被调到云南民族博物馆工作两年多。震后次日,我便返回家乡查看灾情、探视家人,并适时提出文化保护对策,还与纳西族著名学者郭大烈挺身而出,分别在丽江、昆明组织“震后丽江古城修复与文化保护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积极发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作了宣传报道。


作者分享“我与丽江古城”保护故事。


2005年以来,非遗保护成为文化保护新常态。在政府主导下,丽江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地的一大亮点。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纳西族传统节日三多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及民俗价值,其他各民族的非遗资源也异彩纷呈。2009年春,我被调入西南林业大学,后来一直得到主管部门及各级领导的支持,受聘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专家、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一方面,我积极指导家乡的文化主管部门挖掘优势资源,反复修改文本,提升内涵质量;另一方面,我动员国家级、省级专家深入现场把脉问诊,政府因势利导,组织节日活动和学术研讨,使更多的人士从多层面了解三多节等项目的来龙去脉及价值所在。2021年文化遗产日之际,纳西族三多节、纳西族童谣、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永胜掐丝珐琅制作技艺等4项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使丽江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增加到8项。


回首40余载历程,我无怨无悔地投身云南的世界遗产保护研究,竭力为云南非遗鼓与呼,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些成绩。我执笔的材料曾获国家民委调研报告一等奖;先后主持过国家、省级以上课题7项,出版了《云南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守望丽江》等10部著作,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并被云南省政府授予“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四、我的丽江古城保护观

2008年9月,在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丽江被确定为改革开放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丽江的经验被高度概括为:“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世界级旅游文化名城,丽江在前进道路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发展美景,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古城的居民,又是一位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学者,我对历史文化名城及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作为学者,我通过厮守丽江古城大半辈子,以及从事文化遗产研究的感悟,我有如下两方面的见解与认识。


首先,倾诉一位土生土长的纳西人的感言。我高兴地见到父老乡亲立足于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资源,以旅游发展促进古城保护,通过严格保护与管理,并适度进行开发利用,人民生活日渐富足、地方形象日新月异,为中国的古城保护探出了路子,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诚然,也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在强大的旅游人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古城里的许多居民大量外迁,儿时随处可见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何原真性地保护本土文化成为我的忧思,如,纳西族的语言、文字、建筑、服饰、习俗、礼仪等,许多正在失传,或处于濒危状态,有待统筹安排后加大抢救和保护力度。


其次,表达一位遗产专家的心声。作为一位从历史文化名城里成长后走进遗产保护领域的少数民族学者,40年来,我始终关注着各个地方的名城和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归纳为4句话:历史文化名城的立法是首要的基础;科学规划是实施保护的前提;严格保护是永葆名城魅力的关键;发展利用是名城保护的出路。丽江古城开放性地吸纳汉、藏、白等民族的文化精华,不断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纳西族主体文化得到不断地丰富与继承、发展。丽江古城申遗成功25年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等模式,成功实现了丽江古城的保护、利用,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化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对文化事业的进步、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体制创新的贡献也不可小觑。在着眼未来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跳出丽江看发展,从更加宽阔的视野考量保护遗产地,不断完善切实的规划;对名城的生态和人文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加强对名城文化价值的研究;扩大对名城的文化景观、文化线路、20世纪遗产等的考察、研究,进一步挖掘名城的农业景观、水利灌溉、自然地貌等方面的潜力。


参与“‘游云南,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系列活动”,我感到无比自豪。丽江遗产地的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对此也有所作为。我发自内心地感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巨变之缩影,感恩伟大的祖国,感谢勤劳的人民。


文化无国度,山水聚知音。“‘游云南,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系列活动”将为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搭建良好的平台。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以及广大的人民,都非常珍惜这一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衷心祝愿两国遗产地加强合作,期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祝愿两国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图片

编辑/和润黄

责编/李映芳

终审/谭元怀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