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保护往事
周 津(古城区)
(续上期)
大整治从1996年8月开始,持续到1997年3月底,这是丽江古城申遗工作最关键的时段,很多申遗准备工作、整治工程在这个时段进行或完成。整治工程主要有以下内容。
1.丽江古城"五四三二一"工程确定的项目得到具体实施。如,沿3条河流新建了古城排污管网;将原本沿街巷路面铺设的自来水管埋设于地下;拆除主要河道上的混凝土结构桥,改为木桥;拆除所有的垃圾坑;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物;整顿所有不协调的沿街房屋、铺面;重新铺设四方街等主要街道的五花石板路面;新建水冲式旅游公厕;新装古典式路灯;充分利用空地绿化;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在重要景观、河段增设游客休息点;修复重点文物、古建筑……
2.拆除以"巴黎圣母院"红砖高楼为代表的不协调建筑。
3.成立专门指挥机构对东大街的建筑物进行拆除、重建,并彻底改造水、路、桥等,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推动古城风貌有大变化。
4.恢复重建明代木氏土司府。曾有专家反对恢复重建木府,理由是:这与震后恢复重建精神相悖,原址上的很多砖混结构建筑只需改造后与古城风貌协调就行了。但从丽江要发展旅游业的大计着想,地方领导和专家一致同意恢复重建木府。
5.配套建设的40米大道(今香格里大道)第一期于1996年12月竣工通车。
6.为指导居民恢复重建,县城建局组织编写《丽江古城民居修复建设手册》后分发到各户。
7.分级保护丽江古城(含束河古镇与白沙古镇)的民居。首先请省内外专家对以上3地的民居院落作调查、鉴定,最终确定140家为保护民居,其中,重点保护民居52家,一般保护民居88家,并由丽江县政府发文公布,还举行了重点保护民居授牌仪式。
8.对纳西族的有形和无形传统文化进行调研、整理。除了举世闻名的东巴文化外,纳西族的服饰、饮食、语言、音乐(含纳西古乐)、舞蹈、剪纸、绘画、造纸等文化也五彩斑斓,有必要进一步保护、传承,而且,这也是丽江古城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9.接受相关上级部门预先验收申遗工作。1997年3月31日至4月1日,由建设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省建设厅的人员组成的预先验收组专程来丽江,他们最不满意是布满古城上空的电力线、电话线、闭路电视线,提出必须尽快整改这些线路。怎么办?省建设厅厅长明确指示:“三线整治的所有资金由各系统的震后重建资金中列支。各系统不得推诿,完成得好的,以后由省政府奖励追加资金。”4月2日,地委、行署召集地区邮电局、电力公司和地、县电视台开会,限期10天完成各项任务。
10.突击整治环境,准备迎接联合国专家的考察评估。不仅从公、检、法、司、工商、城建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综合执法队进行"强硬整治”,还层层动员市民清理垃圾。上万名干部、群众、学生、武警部队官兵在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清理垃圾,效果明显。
11.加大宣传力度。地、县、大研镇不知开了多少次动员会;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申遗宣传横幅、标语;《丽江日报》开辟了“话说古城”专栏,丽江电视台推出了“我们的家园”系列报道;整治工作办公室(申遗办公室)从1996年8月20日起出《古城申报简报》,到1997年4月底共出42期。
功夫到家,水到渠成。随后的事实证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很佩服丽江人民为申遗付出的一切。积善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纳西族大妈喊着“要摸摸联合国的同志的手”。这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激动万分,因为,他们体会到丽江的申遗工作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未完待续)
编辑:白 浩
APP编辑:吴 星
二审:和继贤
【版权声明】本页面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页面的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