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丽江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省委深改委部署改革任务,结合丽江市情科学谋划新时代丽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出2000余项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改革举措的实施方案、配套方案、自主创新改革方案,推进改革试点100余项,集中力量解决高质量发展急需、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由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向全面推进、积厚成势转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丽江城区。(丽江融媒记者 钱吉梅 摄)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市委深改委坚持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扛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一是严格对标对表,抓好改革谋划。坚持把传达学习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精神固化为市委深改委会议第一议题,做到第一时间学习领会,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编制7年(2014年-2020年)和5年(2018年-2022年)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台账任务,分领域细化明确各年度改革任务。
二是坚持上下联动,压实主体责任。健全“深改委成员领衔推进重大改革、专项小组分块把总、牵头单位主体推进、参与单位全力配合”落实机制,建立“一把手”亲自抓改革工作机制,定期听取专项小组组长、市县区“一把手”抓改革工作汇报。共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53次,审议重要改革方案、文件和报告150个,听取有关方面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落实专题汇报157次。
三是健全推进机制,狠抓改革落地。建立健全市委深改委工作规则、专项小组工作规则、改革办工作细则,建立市委深改委会议安排事项落实机制,完善年度改革考评机制,强化全链条推进改革落实等工作机制,按月度报告、季度通报、年度对账的方式,推动改革落实落地。对148项改革方案推进落实情况开展督查,以督察整改倒逼改革落实。
四是鼓励基层创新,激发社会活力。积极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良性互动,坚持把国家、省级试点作为抓落实的重点,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敢闯敢试,复制推广各地有特色、有突破的改革经验的同时努力提炼总结一批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丽江经验”。
二、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坚持以改革破局,以改革加力,以改革增效,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风光水储一体化、“绿氢丽江”建设稳步推进,全省第一个加氢站、零碳制氢工厂落地建成,单晶硅棒年产能达35GW,绿色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占全省的17%,2023年全市清洁载能产业产值达198.15亿元。华丽高速、丽香铁路、宁永高速建成通车,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实现“乡乡油路、村村硬化、组组通达”。古城区创建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丽江三义国际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01个,航空口岸签证业务获国务院批准,成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国企改革三年重点改革任务被省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估为A级。建成全省唯一一个由地方国有企业全资控股的增量配电网项目——云南华坪产业园区增量配电网项目。旅游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首创的“30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和旅游“红黑榜”制度在全省推广,丽江古城智慧小镇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白沙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拉市镇均良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丽江古城大研花巷街区获评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丽江成为全国文旅产业督查激励10个地市之一、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国内21个创始会员城市之一,玉龙雪山景区入选全国文旅标准示范典型经验名单。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6786.5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298.7亿元。建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要工作现场观摩推进机制、厅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机制、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协调调度机制。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常态化开展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9.99%。探索取用水保障新渠道,丽江市完成首单水权交易。
白沙古镇内游人如织。(图源“丽江古城游”微信公众号)
二是聚焦乡村振兴,农村内生活力迸发。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制度、流通体系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确认家庭承包耕地289.3万亩,97.56%的承包农户获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流转面积达27.84万亩。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 194.74 万亩,粮食总产量 52.82 万吨,连续十九年增长。“一县一业”格局基本形成,20个企业产品品牌和4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省级“绿色云品”品牌目录,4家企业被评为云南“20佳创新企业”,“丽果”牌芒果连续三年入选云南“十大名果”,“丽薯6号”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47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探索联农带农增收机制,玉龙县甲子村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景区带动社区,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股权、村民当股东、人人有分红、户户有收益”的特色路子,永胜中源公司《“小蘑菇”撑起农民“致富伞”》、华坪县《小芒果撑起富民强县大产业》案例在全省推广,永胜县入选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玉龙县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玉湖村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经验成为全国典型。全市5个县(区)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延包试点。
永胜三川万亩稻田。(资料图)
华坪,果农正在采摘芒果。(供图)
三是坚持文化惠民,文化持续繁荣兴盛。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创立“天雨流芳·文旅大集”文旅融合品牌项目,玉龙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入选中央宣传部等三部委评选的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古城区文化馆入选云南省2022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丽江“雪山艺术村”被确定为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玉龙雪山文化产业园和东巴谷旅游区被命名为第一批全省文化产业园区,丽江师范学院原创民族歌剧《桂梅赞》入选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打造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等17个民族文化展示点及纳西刺绣馆等一批非遗项目,古城区大东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桂梅赞》剧照。(资料图)
四是厚植生态底色,绘就城乡绿美画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编制程海、泸沽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优化调整程海、泸沽湖“两线”“三区”划定,《云南省程海保护条例》《云南省泸沽湖保护条例》施行。9个河湖入选云南省省级美丽河湖,泸沽湖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典型和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典型案例。华坪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被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丽江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总结出“三端四定五联动”的垃圾分类试点经验,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丽江召开。丽江市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古城区被评为“省级绿美城市”,永胜县获云南省“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泸沽湖、玉龙雪山景区成为省级绿美标杆典型。
泸沽湖。(供图)
五是突出公平正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破难题、防风险、提效能,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健全人大组织和工作制度,完善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的机制和程序。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深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市66个乡(镇、街道)划分网格6742个,配备网格长6743人、专职网格员6784人。在全省率先选派106名政法干部组成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队下沉一线。玉龙县拉市镇被列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在全省率先成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被中央政法委列为全国“雪亮工程”重点支持城市。丽江市、华坪县、宁蒗县、古城区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华坪县工商联和县人民法院共建沟通联系机制做法入选全国工商联与人民法院沟通联系机制典型案例。
六是践行为民宗旨,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坚持在改革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利民之策、惠民之举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全省率先推开“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党政领导干部当好“编外校长”“编外院长”,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转设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丽江师专成功升本设置为丽江师范学院。张桂梅师德教育馆建成开馆,华坪女高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市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推进医养结合,多种形式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建成县域医共体5个,县域就诊率达91.28%,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均达到100%,全市预期寿命提高到75.79岁。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被团省委授予“云南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料图)
七是加强党的建设,政治生态出清向好。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工程,持续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各领域党建质效全面提升。聚力打造“丽江市绿色金沙江党建长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统筹力、组织力、服务力。探索实践“建点连线扩面”基层党建新模式,全面构建“一地、两线、三带、四区、五品”党建新版图,被列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古城区和玉龙县被列为云南省城市基层党建省级重点创新示范县、区。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丽江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行丽江市高层次人才绿卡服务,累计发放人才绿卡1152张,被授予“云南省人才特区”称号。出台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八条措施,鲜明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一体推进纪检体制、监察体制、纪检监察机构“三项改革”,健全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体系,推进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张网定格”精准监督机制,探索运用“巡察+N”模式开展专项巡察,采取“巡察+审计”“巡察+旅游”“巡察+环保”方式,强化对基层“微权力”的制约监督。以“争一流、促跨越”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吹响了锐意改革、奋勇前行的嘹亮号角。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全市上下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围绕努力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努力绘就新时代丽江改革发展新篇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丽江篇章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供稿/丽江市委改革办
编辑/王君霞
责编/和众学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