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大赛】向“新”而行,打造绿色云品新优势

2024-08-02 11:03:51 阅读量8496 字数1583

“彩云之南”阳光充沛、空气清新、土壤肥沃,生物多样性富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天赋异禀”。近年来,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每个县均培育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优势产业,全省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牛羊、生猪、烟草8个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特色产业已成为激活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最大源泉。但同时仍存在种业技术创新不足、设施化发展不充分、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不高、市场销售潜力挖掘不够、科技支撑不强、品牌提升不足等短板问题。为此,我们要主动跟进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机遇,依靠科技创新破解难题,向“新”而行,推动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强起来。

加快育种创新,从源头上凸显新优势。

依托我省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种质资源环境,开展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不断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芯片”,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设,应用现代化农业设施对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保护、繁育、研究和开发利用。以省、州市农科院为主,省级侧重室内技术体系建设、州市县乡则侧重田间技术体系建设,形成有所侧重、相互联动的研发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建设一批优势特色明显的制种基地,从种源端把我省特色产业的新优势发挥出来。

强化科技应用,从品质上巩固新优势。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提高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应用,提升设施化、数字化水平。大力推广中小型高效适用机械装备,提高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产业高端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规模。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建立工作站和实验室,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推广种养循环、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措施。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教培中心,定期对农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进行培训与技术指导,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生产性技术服务的扶持力度,引导基层成立专业的种养殖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人才、技术支撑,强化种源、农机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学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真正让农民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受益者。

聚焦价值实现,从品牌上扩大新优势。

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品牌发展意识,遴选推荐一批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标准化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鼓励开展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分类施策培育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鼓励各类新型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培育一批生产标准、技术集成、管理科学、品牌知名和产业集聚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综合利用主体。继续加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评选与支持,打造一批示范典型。加快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形成以名特优土特产加工为“干”贯通产加销、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径”融合农文旅、以新农村电商为“网”对接科工贸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特色品牌农产品加工向优势产区聚集,建设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完备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思路,扎实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申报和认证。大力加强名品名企建设,完善“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制度,组织开展云南名优土特产线上线下推介,着力培育、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进一步提升我省名优土特产品品牌价值。

作者 / 夏选彬(丽江市政协)

编辑 / 秦文静

终审 / 和继贤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