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云岭大地上,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处处希望迸发的特色产业,蕴含着发展的潜力,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乡村振兴的道路如何越走越宽?业界普遍认为,“美丽经济”赋能“幸福产业”,主要实现路径是乡村旅游。绿色是乡村鲜明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让乡村风景更美、生态更优、环境更靓,这既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共生的乡村自然生态
乡村建设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要加强农村的空间管理,通过村规民约搞好乡村规划,通过环境美化来教化人,管理好村庄的公共空间,让山上山下、田园河流有布局、有风光,真正打造出美丽的田园风光。坚持问需于民,充分征求、听取、采纳村民的意见建议,突出农民主体,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建设过程中以互动式参与、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建设合力。探索“资源盘活型”乡村旅游助推农民增收路径,以“研学旅居”为建设主题。盘活农村房屋、宅基地、荒山荒地、劳动力等闲置资源,建设共享菜园、共享舞台,打造集研学、观光、团建、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绿美新村。
打造和谐宜居的乡村人文生态
绿美乡村建设涉及各个方面、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复杂程度高。要发挥独特区位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坚持农民的村庄农民建设、农民经营、农民享受,以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秉持“一路一景、一村一画、一家一景”的理念,通过村容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优化、特色风貌塑造、乡村文化弘扬、广植树种花苗等举措,高质量建设绿美乡村,变成了“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之村。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式经济,以本土产业的“小切口”促进群众腰包“大丰收”,群众逐渐把养花种草变成了生活习惯,实现“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的美好景象。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在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绿化工程等方面下功夫,全力建设绿美家园。
发展绿色循环宜业的生态农业产业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做精做优乡村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发挥好农村合作社的作用,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切实让农业加工活起来,农家乐乐起来。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结合村庄乡土风貌、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现状,不搞大手笔、大手术式拆建,最大限度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和格局。以绿色生态为切入点,赋能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既看得见青山绿水、又看得见人文与产业的特色画卷。依托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才能将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旅游市场增添新活力。在突出乡土性特征基础上,不断发掘、创新、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及乡村传统文化、乡俗风情,把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瓜果畜牧等与当地民俗文化整合起来,加强保护地方文化识别价值的乡土村落、民族祭祀场所等乡土景观,丰富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内涵,推动乡村生态旅游集聚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
丹青不染倾城色,水墨却含淡淡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方能构建山水田园,打造绿美乡村,绘就“水墨田园”新画卷。
作者 / 余猛(中共禄劝县委组织部)
编辑 / 秦文静
终审 / 和继贤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