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食用菌多样性显著,已知900种以上,占中国已知的90%,世界的45%。食用菌是云南传统优势产业,野生食用菌适应生长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1位,商品野生食用菌占全国的70%以上。据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统计,2023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110.34万吨,总产值441.25 亿元,总产量和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2.21%和15.33%,产量较大的州(市)为曲靖市(29.17万吨)、楚雄州(15.58万吨)、昆明市(12.32万吨);产值较高的州(市)为昆明市(122.48亿元)、楚雄州(65.31亿元)、昭通市(57.98 亿元)、曲靖市(48.37亿元)、大理州(33.42亿元)。
野生菌是继烟草、咖啡、蔬菜之后,云南第四大重要出口创汇林下经济产业。以菌为媒,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需要摆脱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让食用菌产业发展走上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道路,才能让食用菌产业成为美丽云南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和年产值上千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
科技赋能,激发“澎湃动能”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望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发展前景广阔。要加大对食用菌科技创新和生产方式改造的支持,以适应各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积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致力于食用菌产业开发,从食用菌品种保育促繁、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加大食用菌产业的科研支持力度。规范保育技术、促繁技术、保护措施、病虫害防治、采收的原则、时间、方法,采集要求、种源保留、质量要求、检验检测、采后贮藏处理、等级规格、加工技术、包装、运输、流通等关键环节,稳定和提高云南省食用菌地理标志产品的自然产量和质量。致力于菌物资源保育、食药用菌遗传育种、食药用菌工厂化栽培、食药用菌活性开发与食药用菌精深加工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围绕菌物资源利用的全产业链条,构建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引领科研成果转化。
产业链赋能,解锁“发展动能”
食用菌产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走精深加工之路,精深加工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打造囊括交易中心、冷链仓储物流中心、会展中心、种业中心、博物馆、培训中心、文旅中心、数字研发检测中心等,进而打造“产品集散、展览集成、企业集结、人才集聚、文旅集萃”的食用菌现代产业园。还可以通过研发食用菌文创产品,大力发展食用菌主题乡村旅游,创新打造“食用菌工业参观+美食品尝+主题住宿”的食用菌主题游览线路,开发“菌菇宴”“全菌宴”“菌火锅”等特色餐饮,打造菌香特色保健品,推动食用菌从“一盘菜”转化为一包零食、一个茶包(或汤料)、一罐饮料、一瓶化妆品、一盒保健品(或药品),在延链、补链、强链的过程中向大健康领域跨界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人才赋能,激活“一池春水”
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应当建立符合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服务需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励科技人员到菌业一线建功立业,身入、心入,孜孜不倦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强化培养本土食用菌产业技术、管理、营销人才,建立健全技术培训机制,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实用技术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食用菌从业人员绿色发展意识和经营管理、应用科技的能力。建强用好专业化干部队伍,充实懂技术、知产业、敢创新的专业干部,统筹指导产业发展。培育一批知晓食用菌、熟悉食用菌产业的领导干部、技术干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职业菇农,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才能激发更多农民参与种植的积极性,激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一支产学研商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本土人才队伍。
作者 / 余猛(中共禄劝县委组织部)
编辑 / 秦文静
终审 / 和继贤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