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大赛】用最炫民族风带动旅游“热辣滚烫”

2024-08-02 16:26:07 阅读量12595 字数1532

彩云之南,丰富度和多样性无与伦比的“最炫民族风”,是云南取之不竭、常看常新的旅游资源瑰宝。2024年3月,王宁再次给网友回信,信中提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除了文旅的“热度”,更应该有生活的“温度”。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多民族在这片绚烂多姿的土地上和谐共生,将云南生活的“温度”展现得淋漓尽致,诠释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一种和谐幸福的生活”。

最具辨识度、最有特色、最吸引人的是破题的关键所在。走到石林,让人想到阿诗玛;小憩蝴蝶泉边,阿鹏的故事在脑海里飘过……要高效盘活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将其作为实现旅游产业后发超越的原动能,依托“节庆+旅游”“文化+旅游”的文旅融合思路,精心策划了极富地方民族味的文化体育娱乐民俗旅游活动利用文物古迹、非遗技艺、传统民俗等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娱乐活动。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多、分布广,但特色产业小、弱、散的现象,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独特资源,制定“一寨一策”工作方案,因“寨”施策,推动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空间,分类施策按照民宿体验型、文化艺术型、景区依托型、健康养生型等实施建设和推介。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融合文化创意元素打造特色地域旅游产品,是形成竞争力的关键。

深度挖掘历史,发挥非遗魅力,是解决同质化的关键。云南民族博物馆绿孔雀公仔,曲靖市博物馆的爨猫鼠标垫、吞口T恤,大理州非遗博物馆的扎染、银器……民族文化是云南最有辨识度的地标,也是我们最敏感的记忆点,更是最浓重的组成部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非遗作为独特旅游吸引物的功能,通过非遗与民宿、文创、演艺等融合,进一步契合旅游服务功能,催生新的旅游业态和体验项目。可通过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民族风情浓郁的节日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当地民俗文化,促进非遗与节日活动、乡村旅游、研学旅游、文创产品等结合。应打造非遗主题旅游产品体系,通过“非遗+旅游”使游客不再仅仅是观赏者,而能亲身投入到各类活动中,作为参与者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可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将非遗的资源形态转化为可感受、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形态。

提供优质服务,拉伸民族风情游的服务广度,才能提升体验感。游客会因为一场长街宴、一桌傣味、一份过桥米线到访一座城市,也会因为一场“泼水节”“火把节”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更可能因为某地高性价比的品质生活,背起行囊就出发。春城的浪漫真是无处不在”“昆明的热情就像这里的好天气,让人难忘”。来云南旅游的部分游客,一下飞机便体验到一股“最炫民族风”,傣族、景颇族、佤族……在航站楼内进行民族歌舞表演,让更多游客感受当地民族文化。口碑是旅游的“金字招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塑造和维护良好形象,是关乎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事。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保护好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深刻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多重价值,突出产品差异性,把文化渗入旅游全产业链,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积极发展产业新业态,让旅游业更好满足美好生活新刚需,为城乡发展添动力。

归根到底,“最炫民族风”要能够深入人心,让人记得住,让群众能富裕。各级各部门要把民族文化内生力持续转化为旅游产业新活力,提升服务质量,促成云南逐步走出一条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新路径,让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分享文化开发带来的成果,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美好生活就在身边。

作者 / 杨镇瑕(禄劝县林草局)

编辑 / 秦文静

终审 / 和继贤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