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表叔的葬礼(上)

2024-08-05 13:57:02 阅读量23344 字数2766



2024年春节前夕,岳母的一个姓王的表叔在老家曲衣去世,要我们一起去参加葬礼。于是,我们7人便从丽江市区驱车前往曲衣。

曲衣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翠玉乡宜底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在金沙江边的半山腰。虽说它离金沙江不远,但在宁蒗县是一个典型的边远贫困山村。以前一直听岳父岳母说曲衣条件艰苦,要走很长的山路。但我们想,这几年经过脱贫攻坚,村村通了公路,只要车都能到,也不见得会有多艰苦吧。

但到曲衣的行程之艰险还是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早上10点,我们从丽江城区出发,从丽宁公路过大东、鸣音直到阿海电站。虽然不是高速公路,但全是柏油路面,弯多路急也在意料之中,何况一路山色美景、村落人家,算是一种旅游体验了。阿海电站的大坝把金沙江截流成一大平湖,突然想起毛泽东的词句“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

我们见到江景时,正是中午时分,直射的阳光使整个水面泛着湛蓝的光泽。这里的气候是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类型,夏天热得烦人,不过,这几天好在是冬末,天气还算暖和。两岸的仙人掌在山坡上成片生长。仙人掌丛上面的半山上长着成片的以云南松为主的森林,使金沙江的两岸虽然有些枯燥却不显单调。

过阿海电站往翠玉方向约5公里,便到了往曲衣的岔路口。这里立着一块指示牌“太子关酒店”,我们想既然附近就有酒店,曲衣应该很快就到了吧。一个小时后,我们到了曲衣,还没有见到这个酒店。第二天乘船去石头城,才终于见到了这个建在水边的酒店。

往左边一转弯,是一条宽约3米的水泥路。过一道小河再右转,便沿着金沙江东南岸逆江而行。过了两个村庄,公路骤然驶入一段绝壁之中,路下是依然湛蓝的金沙江。虽然有护栏,但路况使我的心不免骤然紧张起来。走了20多分钟,从宜底分道而行后的山路更加险峻,但金沙江的景色也更显美丽。我们紧张地站在悬崖边,胆战心惊地拍了许多照片。路上有很多落石,可以想象公路修通之前曲衣及附近的村民们出行要经历怎样的艰辛。因为很久没有走过这样的险路,我们一直到江边一个叫下岩科的村庄才感到松了一口气。到曲衣后听村民们讲,以前每年都会有人在这段路上遇难,修通公路后,每天都有进出村庄的车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许多。之后两天,我们看到曲衣村的年轻人在这样的公路上自如地行驶,使我们由衷地感到佩服。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对比以前不通公路人背马驮的历史,曲衣人对今天能有这样的公路而感到满足与自豪。

在半路上拍照时,我们就远远地看到江对面建在石头上的村庄——宝山石头城。因为遥远,在黛色山峦的映衬下,村庄也是一片黛色。过了下岩科往曲衣的半山上,每个拐弯都能看到江对面的石头城。不远处西北方向的太子关像两扇大门,平静的江水就从这两扇大门之中流向水库,遗憾的是,平静的水面看不出丝毫的波涛,使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水变成了一位身着蓝色长裙的温柔少女,激流险滩就此变成了美丽的传说。

车沿山路盘旋上行约5公里,便到了我们的目的地。这是一片约上百亩的台地,有4户人家,路下的第一家便是王表叔家。隔着两道河沟是曲衣大村。

王表叔全名王清江,是翠玉乡政府退休职工,今年71岁。3年前患上骨癌,几天前在家里病故。按当地风俗,请人测算了下葬的日期。火葬前5天,全村都要来帮忙。这5天时间,全家要准备葬礼,还要招待全村及远道而来的亲友的吃住(主要是吃)。正式接待村民前,王表叔已经病故3天了。

晚上,我跟负责王表叔葬礼的主事(当地人又称“总理”)——曲衣村一位50多岁的木姓中年男子闲聊,了解了一些当地的风俗。他告诉我,他的祖先是从江对面石头城附近的村庄搬过来的。村里老东巴去世后,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已经没有传承者了,只能由几位老人根据依稀记得的东巴仪式举行仪式,木主事是其中之一。

曲衣大村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最早来的是王家和和家。他们的祖先与木家一样,也来自石头城附近的纳西族,最早是在江边淘金,后来定居在下岩科。下岩科虽在江边,但地势狭窄,无法容纳更多人,随着人口繁衍,有限的耕地不足以养活更多人口,一部分人便逐渐搬到了曲衣村。王氏4家人是因为曲衣村居住拥挤后几十年前才搬到现在的地方。现在的曲衣大村有80多户人家200多人,主要由3姓人家构成:最大的姓是和,占了近40户;其他两姓分别是木、王。我的岳母是王姓,与木姓各占20多户。

曲衣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与森林带之间,非常缺水,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只能算是一片贫瘠之地。他们的祖先之所以在下岩科生活,只能先有一块立足之地,之后搬迁到曲衣这个地方,也算是为族人找到了一个安家立命之所。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算是历史悠久的村落。新中国成立后,曲衣人从隔30多公里的拉白乡穿山凿石,从悬崖峭壁上修了一条现在仍令他们足以自豪地比之为“红旗渠”的曲衣大沟,引来了山泉水,曲衣人的缺水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近年来,经过脱贫攻坚工程,全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摘掉了贫困帽。

木主事告诉我,曲衣村的葬礼主要采取火葬,3个家族各有一个火葬点,人死后都会在家族的火葬点进行火葬。纳西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各家都有一个火塘,火塘上有一个铁三脚架,主位方向的一只脚上都会安置一块方形的石头,他们称为“藏巴拉”,即火神(财神)掌管的地方。这是全家最神圣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能在火塘上跨过。这块石头也被用以寄托火葬后逝者的灵魂。火葬完毕后,由东巴通过一定的仪轨把逝者的灵魂带到火塘边,寄托到这块石头上,家人可以平时就在火塘边祭祀祝祷。这里的人们家族观念非常浓厚,老人时常告诫他们,一定要有家族观念,亲戚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和睦,因为就算生前在各地生活,但死后灵魂都会聚在一起(在一个地点火化)。

族群观念的形成是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生产力密不可分的,更多体现的是适应自然环境与现实生产力条件下的一种生产关系。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族群、社会,因而会产生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如果说,曲衣人以前的族群观念是一种面对生存环境的抗争,现在的族群观念更多的是传统观念的一种继承;以前的族群观念是在狭小的生存环境当中的一种现实需要和存在,现在的族群观念则更多的是一种情分和自觉。不过,这种情分和自觉有时不免会成为人情债和经济负担。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理解,这种族群关系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便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

曲衣村的上边紧邻一个叫“巴”的普米族村庄,据说是随蒙古大军南下时迁到这里的,他们会把亡故亲属的骨灰装进陶罐(或瓦罐)中埋在树下。而江边的一些傈僳族村庄实行土葬。丧葬形式(仪式)往往代表了族群对死者的尊重及死亡的理解,也能折射出对生存方式及生命的理解。我感到很惊讶,在这么一个狭隘的地方,火葬、树葬、土葬并存,3种民族不仅能和谐地在一起生活,还能互相尊重与帮助,形成了这个地方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情。 (未完待续)

作者:罗天诚(古城区)

责编:白 浩

APP编辑:吴 星

终审:罗坪江


【版权声明】本页面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页面的任何内容。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版权声明:丽江网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丽江网的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