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大赛】教育惠民之白沙完小特色教育模式

2024-08-16 13:52:22 阅读量10601 字数195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就是后天的发展。古往今来,丽江就有重教兴化、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早在元代就设立了义学,素有“天雨流芳”的美誉。白沙完小始建于1725年,经过300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蓄积了较强的办学优势。多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领导下,白沙完小历届校长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发展问题,先后把白沙完小打造成“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云南省绿美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点”、“云南省艺术教育示范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示范点”等特色教育基地。

白沙完小扎根乡村教育,以“教弟子如养芝兰今日栽培须务本,愿先生勿弃樗栎他年长大尽成才”为办学宗旨,秉承“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的办学特色,始终为振兴民族教育培根铸魂。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白沙人的梦想。一代代学子怀揣梦想从这里走出白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清朝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段文揆、木壬林,原中央委员、云南省省长和志强,留美学者和惠桢,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和志刚等都是白沙完小优秀学子的代表。

经过多年的努力,白沙完小已成功探索出一套以“一长廊、六堂课、一名片、一基地”为平台的多方位、立体式特色教育模式。纳西族著名学者杨福泉老师笔下的诗句:“雪山脚下有名校,母语传承续惠根。音乐绘画皆有成,白沙细乐传雅韵。绿茵场上有斗士,阳光长照读书君。足球国赛在京城,纳西少年夺亚军”赞美的就是白沙完小今天的“特色教育成果”。

一长廊即民族文化长廊

学校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了全长218米的校园民族文化长廊,体现纳西族生产生活、人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族融合团结等内容的东巴画、东巴文字默默润泽着每个白沙学子。

“六堂课”

1.双语教学课

白沙完小以双语实验为基点,推进双语教学,服务于社会。向阳村和爱月老人传唱出版的《纳西纳花华》光盘,由白沙完小协助整理。从纳西拼音文字的整理修改到拍摄舞蹈、合唱、快板,学校师生都全程参与,起到了校园文化建设带动引领一方文化的作用。

2.东巴文课

丽江悠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要保护好,也要传承好。白沙完小从三年级开始每个班设有每周一节东巴文化课后服务课程,由专职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担负起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

3.传统文化课

白沙是纳西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白沙完小一至六年级每个班都开设有每周一节的传统文化课程,2015年6月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白沙·我的家乡》第一、二册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

4.民间美术课

民间美术课是白沙完小在大力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以东巴美术为基础,根据学生审美、创美的特点来开展。2014年、2015年美术班学生的民间美术作品在上海展出,得到了美术界专家们的高度赞赏。部分作品还入选了《全国“2+1”美术教材》和《全国中小学美术教育》。

5.白沙细乐课

白沙细乐是纳西古乐的一部分,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桂冠。多年来,白沙完小将白沙细乐的传承摆在重要位置,早在1999年,学校就开办了第一个白沙细乐传承班,曾多次在全国各地成功演出。2014年8月,2015年8月白沙完小细乐团到上海演出,受到国内各大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6.东巴舞课

东巴舞是白沙完小从当地社区挖掘整理的一套学生教学舞蹈,学校还专门聘请白沙东巴和锡鹏艺人为东巴舞教师。曾在2017年丽江市春节文艺晚会上进行了演出并取得成功。

一名片:“青少年足球的摇篮”

白沙素有“足球之乡”的美誉,通过多年努力,以“拉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普及快乐足球的同时,也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少年足球人才,走出了一条引以为豪的民族体育振兴之路。近年来,学校足球队先后向山东鲁能、北京国安、上海申花、蒙牛等全国各大俱乐部输送了33名球员,其中,段德智同学已入选国奥队。2012年以来足球队曾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县级足球比赛奖杯41座,其中国家级奖杯2座,省级奖杯7座,市县级奖杯32座。

一基地:“学校科普基地”

“一基地”即学校科普基地,2022年“植物科普园”项目正式落地白沙完小。2022年7月经推荐申报授予白沙完小“玉龙县科普示范学校”。2024年5月获得2023年云南省“绿美校园”称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白沙完小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 和星强(玉龙县白沙完小)

编辑/ 秦文静

终审/ 张卫国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