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重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近编辑出版的被称为里程碑式的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融合,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大一统历史传统的现代转型,是对西方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全面超越,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得到中华儿女的普遍认同。二十世纪末,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从“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方面做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四个共同”是对多民族国家‘中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准确定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丽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较好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作用。丽江属于著名的“藏羌彝文化走廊”东南部多民族及其支系中,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独特的地理地貌孕育了这片土地上雄奇的自然景观和绚丽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丽江有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傣、苗、壮、回等十多个民族,历史上,各民族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论是元代的土司制度、明代的军屯制度、还是清代的改土归流,都极大地促进了丽江这个“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茶马古道是丽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通道,丽江古城是丽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家园。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成为了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丽江各民族血脉相连、守望相助,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应用生动的故事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要应用传统的节日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要应用新媒体新方法宣传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当前,在丽江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幸福歌的民族工作主旋律中,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将这项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中;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督察考核。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全市人民增强“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和“旅游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
作者/ 和文平(丽江市政协)
编辑/ 秦文静
终审/ 和丽星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