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同时,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要义是各方面的“发展”。
当前农村基层面临的基本情况,直观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而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难点。其中,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国家治理层面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社会治理层面通过德治教化,志(智)治支撑,基层治理层面通过自制提升,乡村善治,进一步转化、完善、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应直接面对并值得思考与实践的一个问题。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可以探索强化以下六种“治”理能力建设,来夯实国家治理根基。
一要发挥政治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更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使社会治理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要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优化村“两委”人员结构,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着力构建党员示范岗、先锋岗、监督岗等责任体系,健全“党支部+村民合作社+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壮大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引导党员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当先锋、作表率,实现党建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同时要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传播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要坚持法治为保障。在基层治理中以法治思想来全面推进农村工作,首先要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还要培育基层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用“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法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力推进依法治理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深入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赶集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三要弘扬德治为依托。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进学校、进农户。健全村道德评议机制,爱心超市和红黑榜评比,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广大村民中大力提倡新时代文明风尚,去除沉淀在乡村的陈规陋习,用村规民约、公序良俗来狠刹“赌博风、攀比风、婚丧嫁娶宴席风”,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融入村民自治的整个过程,使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要强化自治为基础。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要不断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践。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创新议事协商形式,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丰富议事协商载体,搭建多种形式的议事平台,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鼓励开展各类协商活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涵盖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群众纠纷、引导民风民俗等。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实现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支持建立“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等,推进村级事务即时公开,加强对村级权力的有效监督。
五是倡导志(智)治为支撑。治贫先治愚,扶志(智)才能现代化,物质上的困难可以靠外部力量来解决,但是思想的贫瘠需要长时间的教化。基层群众要立致富之志,基层干部需立发展之志。充分依靠驻村工作队等各种力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到群众心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把握群众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制定家庭发展规划,一步步把贫困群众往“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路子上引,立志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要熟悉掌握国家大政方针,和基层乡村自治充分地结合起来,抢抓机遇,向教育、科技、人才、科学技术要生产力。牢牢抓住项目规划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不断把握好国企帮扶、民族团结,整乡(村)推进项目,财政资金一事一议、财政以奖代补各类帮扶项目的机遇。落实好基层“公益性岗位、人才回流、基层八大员”等岗位政策,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回村创业创新,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乡贤人才。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它有利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六是立足乡村善治为根本。走好基层农村治理善治之路,要创新形式、因地制宜、分门别类。我国幅员辽阔,乡村情况千差万别,乡村治理要破解的难题也各不相同。有的村产业结构单一、外出务工人群众多;有的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严重,“三留守”问题突出;有的村在城中基础较好,但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存在问题;有的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形同虚设;有的村地域受限,违法活动时有发生。我们不能教条主义,更不能本本主义,要根据不同村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因地制宜探索基层农村善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作者/ 李鹏(丽江市政协)
编辑/ 秦文静
终审/ 和丽星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