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深入把握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围绕组织化水平提升,加强基层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网格化,依托现有市、县、乡、村农业科技服务人力、驻村工作队员,建立各村委会和各类农产业科技服务全覆盖网格,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农业生产质效双升。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64亿元,增速4.5%,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一产增加值88.09亿元,增速4.4%,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
围绕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力度。结合片区产业发展,建设试验田、示范基地,作为村民农业技术提升的样板。利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一定数量的科普小镇、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示范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完成示范基地建设29个。在“丽粳系”“丽薯系”“丽麦系”为主的自主育种创新方面,获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10个,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个。建立10家中药材生产企业常态化溯源体系和中药材信息监测站点,建立特色中药材示范样板2650余亩。
围绕专业化水平提升,着力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把现有农技队伍用活,做到农技专业或者农技特长对口。针对现有农技人员,定期举办培训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培训,帮助农技人员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在全市创建了1个全国科普示范县(永胜县)、1个省级科普示范县(华坪县)、1个全国最美科技小院(永胜石榴科技小院)、10个科普小镇、13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4个省级示范农技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5个农技协组织,在农村充分发挥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作用。
围绕规模化、集约化,夯实基层农业科技发展基础。规范土地有序流转,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推广永胜县三川镇三友村委会做法,推进村集体土地“零田并整”“一户一田”,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承包田,村集体按照粮食、经济作物区等村庄规划,对承包田实行二次流转,经营主体只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对农户流转承包地,村集体、经营户、农户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注重产业布局谋划,要按照村庄规划,结合区域特征,从地形、资源禀赋、习俗等角度综合村庄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谋划好本村产业发展布局。建立种植、养殖新模式,让种植大户、能人来流转种植,让养殖大户、能人从事养殖,让村民在资源流转、就近参与务工中获得收益。重点培育并遴选了100名“一县一业”土专家,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累计培养致富带头人1450名。全市形成了古城花卉、玉龙道地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华坪芒果、宁蒗马铃薯种薯等“一县一业”产业布局。结合实际发展“一村一品”和“一乡一特”。
围绕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提升,走品牌化发展路子。着力打造“丽系”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对现有品牌强化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品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和创建新品牌,实现农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推进种植、养殖技术改良创新,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通过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壮大加工企业、推动科技工艺创新等举措,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共建立“丽药”“丽花”“丽果”等高原特色产业省市专家工作站67家,其中省级28家,市级39家。
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农业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当下,丽江要突出科技赋能,抓实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作者/ 王永革(丽江市政协)
编辑/ 秦文静
终审/ 和丽星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