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大赛】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基层工作中的发展

2024-08-26 14:14:27 阅读量10514 字数1994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述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述,对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论述,精准把握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深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明确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一、思想层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在基层工作中充分带动产业发展、带领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要明确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关系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历史表明,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升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中的质变,其孕育、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将引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充分发挥“领头羊”效益,树牢“拓荒牛”精神,要坚决摒弃“等靠要”“守摊子”错误思想,以敢闯敢干的担当精神和创业激情积极谋划发展新兴业态,不断增强基层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带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行动落实方面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坚定实施从资源禀赋型比较优势向核心技术型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及品牌名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建设;结合后期智慧水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本土产品质量,打好口碑打造本土品牌;加强与企业连线搭桥,结合农村电商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全面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强化人才引领

加强人才回引,充分利用上级部门人才政策,加强外引内育聚合力,培养“潜力股”。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干部。广栽梧桐深挖渊,结合镇情及实际情况制定引才育才留才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进一步借力乡贤的资源优势,依托乡贤引资金、育产业。增强与本地乡贤的黏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紧密跟随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流程,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高质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良好市场经济环境

依托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结合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确保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充分宣传普及上级部门相关优惠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提供支持措施,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金融政策、法律咨询援助政策等,让经营主体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

(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为基础,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不仅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念。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体会践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内涵和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在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必须正视并妥善处理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党员干部带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倡低碳生活、低碳办公,充分发挥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全镇营造绿色环保良好氛围。

二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开展森林抚育、护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工作。同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以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两污”治理,坚决取缔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工厂作坊,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共建共治共享,不断美化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室宜家和美乡村。

作者/ 杨锡波(永胜县期纳镇党委)

编辑/ 秦文静

终审/ 杨国钧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