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乡地名中的古汉语
平女(古城区)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定义。著名学者、作家冯骥才说:“地名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载体,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玉龙县九河乡内的地名,就是各民族先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九河的历史变迁和多民族融合过程,尤为让人惊喜的是,许多古老地名中遗存有古汉语。
九禾。禾,古音“哦”,粟、稻,亦为黍、稷、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九禾”即9个种植稻谷的村子,后因白族、纳西族长期共同开垦、和睦相处,更名“九和”。清咸丰、同治年间,战将姚得胜率兵千人修挖河道有功,改“和”为“河”,“九河”沿用至今。
猡猄山。老君山的另一种说法,意为老虎、老熊栖息的山。猡,字典虽释“方言,指猪”,但似乎也可指虎;猄,字典释为“有把鹿称作猄的”,但白族语中“猄”指熊,一只熊称“猄狄”。某些白族语可弥补汉语词典解释的不足,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猡猄山”十分准确地描述出老君山自古就是动植物王国。
南屾岭。河源村委会的另一种称呼。南,表方位;屾,《说文解字》释为“二山也”;岭,山岭。“南屾岭”地域广大,涵盖了老君山主峰下的千山万壑。河源村委会所在地叫“稍裸岣”,意为种植青稞的沟箐。稍,本指禾末,即麦芒;裸,裸麦,即青稞;岣,《广韵》释为“山巅”;《辞海》释为“山名”,《汉语词根辞典》释为“山弯曲”。白族语指林木众多的山箐,如龙邑岣、宛坻岣等。
遗砟。意为遗落的石头。砟,山石不平貌。曹操《气出唱》中有“游君山,甚为真,崔嵬砟硌,尔自为神”。白族语有一词“砟硌”,指不规则的石头。“遗砟”源于仙人负巨石用来堵风口,却被此地的早啼公鸡所惊,便丢下巨石升天而去的故事。今称“石红山”。
马坪坝。得名于宋末元初蒙古军队攻大理时血战九河、养马于此的史实。民间有蒙古军的养马士兵落籍于此的说法。坪,泛指山区和丘陵区局部的平地或平原。
丽江山水。
各末禾。各,《百度百科》释其甲骨文“由表示进入的‘止’和代表居住地的‘口’组合而成,表示有人从外面进来的意思”。有学者认为,“各”最初指脚。末,末尾。禾,白族的常用村名。“各末禾”位于剑川县与玉龙县分界的垭口上。“各末禾”,意为最末尾的那一禾,今称“干木禾”。
泊漰。泊,停泊;漰,字典释为堰坝。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载:“山上有水曰涀,山下有水曰淀,山涧有水曰漰。”白族称汇集了山涧水的水库为“漰”。“泊漰”有“请龙王让水停留于此,恩泽当地民众”的意思。昔日,此地的龙王被四围百姓敬奉,香火旺盛,今称“回龙”。
党(赕)末坪。意为坝子末端的扇形地。从构字看,党的繁体字尚黑土,源自周朝的乡村单位,相传周制以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后“乡党”泛指乡里。由于记史者不知白族指坝子的“党”,便用近音字“赕”代替,造成《辞海》释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字。川原,多用于地名。南诏樊绰《蛮书》卷八‘川谓之赕’。《新唐书·南诏传》的地名有穹赕、河赕、邆赕、小施赕、剑寻赕等。”从构字看,“赕”,乘火灾取财,即小偷,此义至今仍存活在白族语中;末,末尾;坪,《辞海》释为“泛指山区和丘陵区局部的平地或平原”。今称“甸尾坪”。
圪嵕。意为群山环绕的山冈。圪,土岗,土丘;嵕,白族地名常用词,如“谷嵕”“白汉嵕”等,《辞海》释为“数峰并列的山”。该村位于昔日从九河乡通往鹤庆县的山坡上,准确反映出该村的地理位置。传说该村最初由3兄弟定居发展而来,故今称“三家村”。
新邑。即新建的村落。邑,甲骨文字形的上部表示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示人口,合起来表示城邑。《辞海》中解释了4个义项:“⑴古代称侯国为邑;⑵京城;⑶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秦汉以后指县以下小镇;⑷旧时县的别称。”白族称村为邑,“俺邑”即我们村。新邑建于何时缺乏记载,但民间有为守护抗击蒙古军队的英烈亡灵迁徙而来的说法。据调查,村旁曾有一火葬场,立有一人高的梵文碑,立有一个水晶石的小塔,现虽开辟为包谷地,但村民常捡拾到“公逾诚”字样的砖块。“逾诚”即高禾,大理国相国高祥之弟,在抗击蒙古军的战斗中阵亡。种种蛛丝马迹表明,“新邑”有可能因守护英烈亡灵而名。今称“新海邑”。
清工。因村子靠近从白汉场湖流经九河坝子的河水边居住得名。“工”即“共工”,中国古代神话“共工”水神的简称,又名共工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为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工”又是江的古字。白族常用“共工”水神代称江河。今称“清江”。
干邓。相对周围的湿地,那里是干涸之地。邓的繁体字是鄧,从阝,登声,今多作“登”。“登”是白族村寨最明显的标志。该村因兄弟分家从清江村搬出,择一方干涸地居住而得名。今称“高登”。
丽江山村。
西砟坪。西,表方位;砟,石头。因该地多红石,最早清江人常在此凿石,后由清江搬来定居得名。今称“西石坪”。“清工”“干邓”“西砟坪”均为赵姓人家,山林等资源至今共享。
塘那集。简称“塘那”,源于清代云南绿营兵分汛设塘。《丽江府志略》载,九河关、汛分螳螂塘、西哨塘、清水塘、白汉场塘、杜窝塘。这里的“清水塘”本在清江,集市也在清江,后独立出来发展成集市,称“塘那集”。那,与这相对,据查,常作地名用;集,本义群鸟聚集林上,引申为会集、集市等。今称“九河街”。
鰋鯯崮。纳西语,因山溪中有“鰋鯯”(鲇鱼)得名。崮,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纳西语常用地名。该村因明代修水碓水磨的工匠落籍下来,便沿用了周边纳西族村的地名。村民白族。后来因“鰋鯯”这种鲇鱼消失,人们不知其含义,就用“义芝古”代替。今又称“易之古”。
陂崮。意为最下面那个村。“陂”,从阜皮声,本义山坡、斜坡。《说文解字》释为“阪也”,《释名》释为“山旁曰陂”。陆游有诗句“陂南陂北鸦正黑,舍南舍北枫叶赤”。“陂”是纳西族村名常用字,“陂崮”因纳西族由北向南发展到此为止得名。今称“彼古”。
龙邑。顾名思义,龙的村子。分南邓、宛邓、北邓、姓史坡、祀新邑、睅马邓几个小组,村中的龙王庙历经“文革”丝毫未损,至今犹在。传说,“龙邑”原为“奴邑”,因其先民被奴役发配做苦力至此。794年,南诏王偷袭吐蕃安营扎寨于此,龙潭突现巨龙腾空景象,百姓欢呼“神灵保佑,龙王顺应”,而后,南诏大破吐蕃,南诏王为其更名为“龙应”。南诏大破吐蕃后巩固了西北边境,从此,“龙应”这富有神话色彩的地名沿用至今。据笔者多年调查,“龙邑”与云龙的“诺邓”、姚安的“弄栋”属同一源流,均以龙的传人命名。“龙邑”,龙村;“诺邓”,白族语“龙邓”的记音;“弄栋”,“龙邓”的讳语记音。据笔者多年调查,凡带“邓”的地名均是古村落,与历史上的氐族一脉相承。氐即坻,是居住在山坡的民族。今云龙的“诺邓(龙邓)”、玉龙的“龙邑”、腾冲的“俺宛邓”均居于坡的侧面。“邓”如今演变为“登”,如马登、鸡登、上登、下登等,不胜枚举。
宛坻。即中间的村子。“宛”,《说文解字》释为“屈草自覆也”,引申为宛屈、宛转等。《尔雅·释丘》有“宛中,宛丘,郭璞注“宛,谓中央略高”。坻,多音字。《辞海》释为:“⑴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⑵dí,山的倾斜面,侧坡。⑶zhì,潜藏不出。”可知“宛坻”源自第一义项,取《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之意境。远古时期,“宛坻岣”水资源丰富、人户稀疏、溪泉漫流,故“宛坻”形象地描绘出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勾勒出“在水一方”的诗意栖居。“宛坻”,因明朝兴修水碓水磨工匠落籍而繁盛,曾设过“宛坻集”。分“赤土禾”“木瓜禾”“胡回邑”“党(赕)心”几个村民小组。“赤土禾”因红土地多得名,“木瓜禾”因木瓜多得名,“胡回”因曾有回族居住得名。“党(赕)心”因靠近坝子中心得名,今称“中和”。
戍门。戍守边关的大门,因该地历史上是南诏、大理的西北边关得名。戍,会意,从人持戈,商代镇守边地之官。《说文解字》释为“守边也”。早在南诏时期,这里就是抗击吐蕃的边防要地。姚、奚2姓因戍守边关而来,姚姓从龙邑搬来,奚姓为南诏时期的白族大姓,后演变为纳西族。分南戍门、北戍门,即南高寨、北高寨。“高寨”,因纪念抗击蒙古军队的英雄高禾安营扎寨于此得名。南高寨有北方天王庙,因高禾为守护大理边境牺牲被封为白王,“白”“北”谐音,便以北方天王的化身立庙敬奉。
塔北。即高禾塔的北面。高禾塔,为纪念抗击蒙古军队的英雄高禾所建。1244年,蒙古军迅猛南下,大理国国王段兴祥命大将高禾率兵在九河迎战。战斗十分激烈,高禾壮烈牺牲。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将士,大理国于1248年建高禾塔,马曜主编的《云南简史》记有宋朝曾派使臣来此吊祭的史实。今称“小阿昌”,源于大、小阿昌兄弟从丽江坝子到老君山狩猎落籍下来,分童山两侧居住。大阿昌落籍在中和村,后人演变为白族,小阿昌的后人仍为纳西族。
丽江湿地。
贾瓦邑。即卖瓦村。贾,西、贝组合。西,古字形像储物容器;贝,表示财物。贾,会意,囤积获利之义。古代通物曰商,居卖物曰贾。《说文解字释为》“市也。一曰坐卖售也”。瓦,砖瓦。该村段氏由大理来此建造高禾塔,塔建好后烧砖瓦工匠落籍下来,以烧砖瓦卖砖瓦为业得名。段、和2姓的白族、纳西族聚居,近千年亲同手足。现称“高安”,亦因纪念高禾得名。
杜禾。因清朝回民起义军将领杜文秀驻扎于此得名,村旁曾建清真寺。又叫“东禾”,即东面种植稻谷的村。今称“杜吾”。
党(赕)颠。意为坝子头部的村子。颠,《说文解字》释为“顶也”,也指最高、最初的部分。因该村在九河坝独占鳌头得名。今称“甸头”。
李子园。因其地多李子树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借“灵芝”为“李子”的谐音,更名“灵芝园”。
关那。历史上曾在此设关卡得名。关的繁体字是“関”,本义门闩,引申为闭合,关口;那,从阝,冄声。现称“关上”。
白汉嵕。白汉即白族、汉族杂居地,后来还有纳西等民族。古代把小山梁称为嵕,也指数峰并列的群山。《汉语词根辞典》释为“几个小山峰并峙的山”。司马相如《上林赋》有“凌三嵕之危,下碛历之坻”句。此地夹在老君山和铁甲山的山谷间。“白汉嵕”涵盖了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现称“白汉场”。
屴岯屾。意为高大险峻的山。屴,山峰高峻的样子,《辞海》释:“(lì力,又读勒lè)见‘屴崱’‘崱屴’。又释‘屴崱’为‘山峰高耸貌’。贡师泰《题颜辉山水诗》:‘苍龙渡海成叠嶂,屴崱西来势何壮。’”岯,《辞海》释:“一重的山。字亦作‘坯’。《集韵·六脂》:‘岯,山再成曰岯,一曰山一成’。按《尔雅·释山》:‘山一成坯’。” 屾,《说文解字》释为“二山也”。白族语统称山为“屾”。“屴岯屾”由铁甲山绵延而来,到北高寨背后突兀高耸、陡峭险峻起来,横亘在九河坝子的东面。地名十分准确地描绘出九河坝子的地理特征。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幅民族风情画。九河乡的先民留给后人的地名,蕴藏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蕴藏着自然和人文的地理特征,亦寄寓着先民对后世子孙的美好祝福和期望。
九河乡内的地名有不少古汉语遗存,它们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片由周侃摄。
【版权声明】本页面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页面的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