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的病在县医院就能治好,要是在几年前,要长途跋涉到500多公里的省城才能医治!”坐在医院长椅上的沙玛阿玛精神焕发,笑容灿烂地说道。
据了解,沙玛阿玛因腹部疼痛,被送往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救治,经诊断,确定为急性胆囊炎,昆明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医师团队为她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3天就出院了。
坐在医院长椅上的沙玛阿玛精神焕发。(供图)
近年来,宁蒗县卫健党工委前瞻谋划、长远布局,通过“组团式”医疗帮扶,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管理经验,使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疗资源薄弱的边疆彝乡有了新的突破口。
医疗帮扶按下“加速键”
自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医疗帮扶项目开展以来,宁蒗县卫健党工委紧抓机遇,围绕“补短板、打基础、强队伍”目标,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帮扶团队专家资源的优势,积极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丽江市人民医院沟通协商,先后引进省级专家18名、市级专家5名,通过“医共体”,主动与基层医院结对共建,制定对口帮扶实施方案,强化医疗“组团式”帮扶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整体规划,采用“一带三”导师带教学科骨干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输血”“造血”并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手把手指导,面对面教授,培养了一批“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医疗人才队伍,共计选派进城“跟岗”培训和“下沉基层驻基层”帮扶人员123人次,培养青年医师39名,引进高端人才18名,招聘急需人才规培生5名,校园招聘本科生89名,28人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全县医疗技术服务及人才由少变多、由浅变精,补齐本土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成功突破历史以来“零人才”的发展瓶颈。
靶向发力打通“中梗阻”
自医改工作开展以来,面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乡镇卫生院放射科建设滞后等问题,宁蒗县卫健党工委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活基层党组织新活力,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外引内联”,围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成立党员先锋服务队,向基层医疗机构一对一推广带教先进卫生技术帮扶,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从城区延伸到乡、村,带动了全县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目前,在乡镇设立专家工作站11个,全县2家二甲公立医院独立设立精神科、眼科、临床营养科、病理科、输血科等6个科室,乡镇卫生院已建成10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建成慢性病管理中心15个,正在建设基层标准化慢性病诊疗专科6个;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掌握产科、儿科急危重症救治技术;超过88%的乡镇卫生院能够进行多发性创伤的诊断与处理;50%以上乡镇卫生院能够单独开展的手术和操作,影像、检验、病理等科室服务能力符合基本标准的医院占比全面提高;以往很多不敢想、没法治、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现在都可以在家门口医院解决,达到了小病不出乡的目标。能做的手术越来越多,百姓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利,实现了基层群众的“健康梦”。
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供图)
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供图)
县域医共体发展“一盘棋”
宁蒗县卫健党工委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大局,围绕丽江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坚持党建与业务双推进、双融合,制定并印发《宁蒗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中国共产党宁蒗彝族自治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院委员会”,全面推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了“县、乡、村”,“人、财、物”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并同步实现县(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挂联全覆盖,健全完善医院议事规则,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医院战斗力。宁蒗县卫健党工委坚持“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一流学科促进一流党建”定位,实施“将支部建在科室、建到服务患者一线”的特色做法,把党建融入业务,把支部建在科室上,做到应建尽建。目前,下设1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4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55名。加强党建阵地特色化建设,实现党支部建设与业务科室建设相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与发展党员工作相融合的“双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宽度与深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就医就诊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据宁蒗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学龙介绍,下一步,将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助推医疗技术水平发展,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县域内医疗资源配置,以等级医院创建为载体,强化重点专科建设,切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提升百姓的健康就医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
医技人员不畏山高路远,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小凉山各族人民的张张笑脸中,托起了群众的“健康梦”!
通讯员/沙曼秋韵
责编/和真羽
二审/李映芳
终审/杨国钧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