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博物馆 (左林珏 摄)
丽江古城民族服饰博物馆从筹建到开馆,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无论是琢磨博物馆内部设计,还是在山野间找寻传统民族服装,都花费了很多心血和精力。据民族服饰博物馆杨媖介绍,起初在房屋的内部空间设计和布局上,思考了很多方案,是做成现代博物馆那样的庄严与厚重,还是做成简约展览风,但尝试后发现结果都不满意,一不小心就给游览者一种精品民族服装店的感觉。
▲民族服饰博物馆展览区 (左林珏 摄)
在民族聚居地实际采风后发现,把具有民俗民居的特色融入到博物馆的设计中,效果应该更好,更有沉浸式体验感。因此,最终定下的设计方案是仿建民族民居,比如藏族服饰展示区域,就用藏族比较有特色的花纹、图案、线条等;摩梭人服饰展示区就用水草,猪槽船做布局;傈僳族服饰展示区则搭建了隶井干式的木楞房做装饰;彝族服饰展示区则布置了一个火塘;蒙古族服饰展示区把蒙古包的局部搬了过来。
▲民族服饰博物馆 杨媖(左林珏 摄)
▲宁蒗“圣扎”中裤脚彝族服饰(左林珏 摄)
收集民族服饰很困难,因为以皮毛和手工棉麻为主制作的服饰很难保存。同时,在很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衣物也有随之烧毁的习惯,为了找寻传统技艺制作的民族服装,杨媖和团队走遍了丽江山野村庄。虽然收集的过程比较艰难,但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杨媖被那些淳朴善良的人深深感动着。
▲光影中的民族记忆 (左林珏 摄)
寻找藏族服饰的时候,杨媖和团队去到了塔城十八寨沟,在冬季梅花盛开的山顶见到了那位八十多岁的非遗传承人,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大方地展示了自己亲手制作穿了几十年的藏装,这套藏装跟我们平时在媒体上见到的完全不一样,上装是一件卡其色短衣,是老奶奶自己用牦牛毛织成线做好的布,下装是一条黑色的中长款百褶裙,整套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以及腰带是一致的颜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套穿了几十年并且亲手制作的藏装,当这样一套颇具“现代感”的衣服,出现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身上时,不禁让我们惊叹于民族服饰的多样性。
▲玉龙县塔城十八寨沟藏族服饰(左林珏 摄)
在永胜仁和金沙江沿岸的一个傣族村,杨媖和团队见到了一套精美的傣族服饰。衣服是用棉线织成的,布上绣了一些类似菊花和蒲公英的花朵形状,筒裙后腰有六片三组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绣片,固定裙子的腰带是棕色的,腰带尾部的流苏是棕色和白色相间,棕色的部分是用高粱染色而成,短衣里面有一个菱形的肚兜,肚兜的绣片是很复杂的几何图案,帽子上有一些贝壳和小绒球。
▲永胜县仁和乡傣族服饰(左林珏 摄)
当杨媖和团队表示想收集购买这套傣族服饰的时候,女主人有些不愿意。这套衣服是母亲生前亲手为她制作,想自己留着做个念想。于是杨媖和团队又到其他村民家里寻找,几乎都是同样的情况。后来又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能不能请人复制一套,但调查后发现制作这套傣族服饰所用的织布机已经消失了,没有人可以做出这套衣服。无奈之下,他们又多次去谈,反复沟通,后来女主人深受触动,因为“做个念想”就只能放在自己衣柜里,而人终归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当你的生命终结时,服饰也就跟着你一起消失了,但放在博物馆经过妥善的保管是可以一直展示给后人看的。
▲印染、刺绣、织锦技艺展示 (左林珏 摄)
因为有杨媖和团队的努力,有民族同胞的理解和认可,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这些充满了故事织满了感情的传统民族服饰。在丽江古城民族服饰博物馆中,除了能认识民族服饰外,还能看到与做这些民族服饰有关的工具原料等,一套民族服饰承载了这个民族的很多文化记忆、迁徙历史、生活习俗,宗教观念等。
▲与民族服装制作有关的工具原材料 (左林珏 摄)
目前,丽江古城民族服饰博物馆也提供民族服饰的旅拍,旅拍以没有混搭没有现代元素的传统民族服饰为主,不仅能让游客感受丽江民族服饰之美,还能引导游客正确地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习俗。据了解,后期博物馆也会举办一些与民族服饰相关的研讨活动,挖掘更多更深的服饰内涵。
采编:左林珏
责编:杨敏
终审:李霞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