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府游记
黄 选(浙江省)
乙巳年春节,当丽江古城的晨曦还隐于雪山峰峦之间,我踩着青石板穿过熙熙攘攘的四方街,站在了木府门前。此时此刻,朱漆大门上的63个铜钉映着晨光,石牌坊上的“木府”2字遒劲有力,对面影壁上的题字令我驻足——“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这是徐霞客对木府用目光发出的赞叹。400年前,徐霞客曾远观木府。那时的木府如一座悬浮在滇西北高原上的宫殿,飞檐斗拱刺破层层云雾,亭台楼阁与玉龙雪山的银冠遥相呼应。江南布衣徐霞客背着在湘江遇盗贼后仅存的纸笔,在陈继儒的引荐下与纳西族土司木增相会于丽江白沙的解脱林。木增以纳西族最隆重的“三叠水”宴相迎,牦牛肉、琵琶肉、鸡豆凉粉的香气,与藏经阁的檀香交织,融汇成一段跨越地域与阶层的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传奇。一
踏入今日的木府,偌大的厅堂早已褪去土司衙署的威仪。议事厅的虎皮椅空悬,万卷楼的典籍蒙尘,唯有玉音楼前的那株唐柏仍以虬曲的枝干勾勒着木府的烟云往事。导游指着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说:“这里曾是大研古城的心脏,如今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标本。”的确,木府曾是政治权力的具象,却在徐霞客的笔墨下蜕变为一座文化丰碑。崇祯十二年的丽江,是徐霞客“万里遐征”的最后一程。时年54岁的徐霞客已鬓发染霜,却仍如少年游侠般执着于跋涉名山大川。而世袭纳西族土司木增虽手握滇西北的军政大权,却在汉文化的浸润下,以诗书为剑、笔墨为盾,镇守、护佑着西南边陲的一方安宁。他精通汉文,有诗集《云薖淡墨》等,在雪山下建解脱林藏经阁,将纳西族东巴经书与中原典籍并置一室。
两个本应平行于庙堂与江湖的灵魂,因对文化的虔诚而交汇。木增的款待极尽风雅,他请徐霞客校订他的诗文集《山中逸趣》,却又不直言求跋。徐霞客心领神会,以篆书题写跋文,将木增比作上古圣君虞舜。篆文曲折、言辞恳切,如雪山的褶皱般既避开了世俗的窥探,又以隐秘的笔触完成了一场文化献礼。木增抚卷长叹:“知我者,霞客也。”这声感慨是上位者对一介文人的谦卑,也是文化对政治权力的超越。当年木增邀徐霞客修纂《鸡足山志》,本是为了彰显木氏土司支持佛教的功德。不料徐霞客以地理学家的严谨,将鸡足山志写成一部融合地质、民俗、佛教的百科全书。本是一部带有木府政治符号的普通书籍,自此被注入了文化的魂魄,得以流芳后世。更耐人寻味的是,徐霞客其实始终未踏入木府半步——他住在20里外的解脱林,白日遥望木府,夜晚伏案疾书。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恰似文人与权力最微妙的平衡,既借力于庙堂,又守护着精神的独立。夜幕降临,我参与了“遇见木府”沉浸式夜游。光影在议事厅的藻井上流转,演员身着明代衣冠,重现当年木增与徐霞客对弈品茗的场景。行至万卷楼,虚拟的徐霞客身影正在撰写《山中逸趣》的跋,篆字如蝶,翩然投影于粉墙。导游轻声说:“徐霞客当年未竟的遗憾,今夜由我们圆满了。”
二
崇祯十三年正月,丽江的寒风裹挟着雪粒,吹散了鸡足山的最后一缕香火。此时的徐霞客已不再是那位健步如飞的行者。他的双足因常年跋涉于瘴疠之地,关节肿胀如石、皮肤布满红斑,几近瘫痪。更令人心寒的是,随行的仆人竟盗走盘缠弃他而去。这位曾徒手攀岩500个洞穴的“蜘蛛侠”,此刻连站立都成了奢望。木增得知消息后,连夜召集8名纳西族壮士,以竹轿为舟、以山路为河,开启了这场跨越万里的生命接力。从丽江到湖北黄冈,数千公里的崎岖古道上经历了150个昼夜的颠簸。轿夫用肩膀扛起的,不仅是徐霞客的病躯,更是一部即将湮没于漫漫长途上的文明史诗。当轿队行至长江畔,木增所赠的黄金已耗尽,幸得黄冈县令侯鼎铉接济舟楫,之后方抵徐霞客的老家江阴。半年后,徐霞客在病榻上紧握两块云南“翠生石”溘然长逝,留下了一部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如暗夜中的火种照亮了后世400年来对祖国山川的深度文化认知。
三
2015年秋,一尊青铜塑像在丽江古城忠义坊前悄然落成。徐霞客左手执卷,右手指点江山;木增拈须含笑,身体微微前倾。两人相隔三尺,却似有千言万语在光影中流动。这尊铜像由江阴徐氏后人捐铸,与江阴故居中的另一尊遥相呼应,正似铜像基座上的诗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的写照。来丽江木府前,我曾到白沙古镇寻访解脱林遗址。福国寺的唐梅已谢,藏经阁的石阶生苔,唯有徐霞客笔下翠微山的松涛依旧。山风过处,恍若听见两个故人的对话。木增问:“后世可知你我?”徐霞客笑答:“宫室会倾颓,文字可不朽。”400年后,木府的门票上印着徐霞客的赞语,夜游的灯光处照亮他的足迹——原来,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让庙堂成为背景,让人文成为主角。当无数游客在名为《情谊》的铜像前驻足,他们瞻仰的不仅是“拟于王者”的宫阙,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最温柔的守望。那一顶穿越时空的竹轿早已化作文化的方舟,它载着徐霞客的病躯与木增的义薄云天,在历史长河中摆渡,提醒后人: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庙堂的独奏,而是无数布衣与王侯共写的交响。离开木府时,雪山已经隐入无尽的夜幕。回望那座沐浴在灯火中的宫殿,忽然想起余秋雨的话,“文化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徐霞客与木增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情谊,跨越了地域、民族、阶层,成为中华文明“美美与共”的历史注脚。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