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radio【下班路上】白甲映雪:三多节里的千年传说与民族密码

2025-03-06 20:38:11 阅读量9449 字数1271

穿梭于玉龙雪山脚下的密林间,一块神秘的白石被猎人阿布嘎丁发现,自此开启了纳西族绵延千年的精神信仰。这块白石,被奉为战神“三多”的化身,也成了纳西人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身着传统服饰的纳西族会从四面八方涌向北岳庙。香烟缭绕中,人们以全羊为祭,吟唱歌谣,叩拜身披白甲、骑白马、手持白矛的战神——三多神。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西族著名学者杨福泉的讲述中,三多神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神话,更是一部镌刻着纳西族精神追求的史诗。

本期嘉宾: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西族著名学者杨福泉在昆明举行的三多节庆典中致辞。(供图)

点击↑↑收听


三多神的起源,深植于纳西族对自然的敬畏与英雄崇拜。相传猎人阿布嘎丁在玉龙雪山偶遇白鹿,追逐中得遇一块神秘白石。白石忽轻忽重,最终停驻之地被奉为神迹,建起“三多阁”(北岳庙)。此后,每逢战事,便有一白甲战神显灵助阵,纳西人尊其为“三多”,视其为玉龙雪山化身。南诏王封其为“北岳”,元世祖忽必烈更赐予“大圣北岳定国安邦景帝”的尊号。

三多神像。(供图)

三多节的演变,映射着纳西社会的变迁。最初,节日的核心是祭祀与军事动员,纳西战士出征前必祭三多以求庇佑。随着时间推移,节日内涵逐渐扩展:唐代开始庙会发展为集歌舞、踏青、赛马、商贸于一体的盛会,甚至吸引了藏族、白族等周边民族参与。杨福泉提到,三多神“娶”了藏族和白族妻子,这一传说暗含了滇西北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正如纳西创世神话中纳西、藏族、白族三族为兄弟的隐喻,三多神既是护佑者,也是凝聚民族认同的象征。

“三多阁”(北岳庙)。(供图)

如今的节日,传统与现代交织。年青一代身着“披星戴月”的传统服饰,在玉峰寺赏万朵山茶,或在篝火旁弹奏口弦、吹奏树叶、“谷气”等歌调——这些曾被禁止在家中和其他庙宇、神坛前弹唱的曲调,因三多神的“喜爱”而重获生机。杨福泉回忆,1990年在云南大学举办的昆明三多节活动上,时任云南省省长的和志强被节庆氛围感染,即兴加入舞蹈,成为民族认同跨越代际的生动注脚。

“三多节”白沙庙会。(供图)

全球化浪潮下,三多节并未褪色,反而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机。丽江、昆明、四川、北京的节庆现场,大学生创作现代歌舞演绎古老传说,非遗工坊里游客体验东巴造纸、扎染技艺,社交媒体上“三多节打卡”成为潮流。更值得注意的是,节日突破了民族界限——白族、藏族甚至国际友人共同起舞的画面,印证了纳西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3月5日,玉龙县2025(乙巳)年“纳西族三多节”文化旅游商贸活动现场。(供图)

“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多”。三多节于202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志着其文化价值获得广泛认可。如今的三多节早已不仅是纳西人的仪式,更成为多元文化对话的舞台。

三多节活动展示。(供图)

夜幕降临时,北岳庙前的篝火照亮雪山。老人们吟唱着古老的“谷气调”,年轻人用手机直播节日盛况。千年前的白石传说,已化作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纳西人的故事,仍在续写超越千年的答案。


END

编辑:和琼

责编:杨四见

终审:赵文立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