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策划|他们种下云岭一片绿

2025-03-13 09:10:04 阅读量2700 字数2802

又是一年春好处

“植”此青绿正当时

2025年3月12日

是中国第47个植树节

每年应种3-5棵树,昆明网友:我可以去哪尽义务?别激动,6月才是“云南植树月”

一棵树造出一方“氧”

树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远超人类

在历史长河中

树木不仅为人类提供

源源不断的氧气、食物

还可以用于建筑、造纸等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者

云南厚植生态底色,40年来累计义务植树43.26亿株

在春天的序曲中

每一株树苗被植入土壤

就如同播下了一颗颗

生机勃发的生态种子

它们扎根大地、向上生长

在云岭大地上编织出

一幅浓墨重彩的绿色画卷

专家分析:云南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复杂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需要多少的耕耘和坚守?

在云岭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

在“绿色接力”中身体力行

今天

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


两代人接力守护善洲林场

1951年,杨善洲参加工作,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1988年,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回到家乡大亮山植树造林,造福百姓。

微信图片_20250310080535.jpg

▲杨善洲(图源:新华网)

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干部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披上绿装。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为纪念老书记,大亮山林场此后更名为“善洲林场”。如今,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林木葱郁,溪流不断。

2010年7月,杨善洲深情抚摸着20年前种下的树.JPG

若将管护好、发展好善洲林场比作一场接力赛,周波便是杨善洲老书记的接棒者。

创业难、守业更难。周波正努力向着护林专家、林场管家、林业行家靠近。他的重点工作聚焦在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林场生态安全等方面,增修防火通道,为防火瞭望台新建水窖,购买森林防火摩托车和灭火设备,森林防火期他还带领职工深入林场周边各村寨,开展防火工作宣传,严格火源管控。

【原素材】榜样力量 精神永存 保山施甸:深切缅怀杨善洲.mp4_20231009_111807.533.jpg

三十余年来,周波始终奋战在善洲林场这片土地上,将守护杨善洲精神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里,潜心深耕一片林子一种精神。




他让万亩荒山成森林

景洪市嘎洒镇的大黑山林场,曾经是杂草丛生的荒山。1993年,张林波带领当地村民承包这片约2万亩的荒山,开始垦荒种树。

微信图片_20250310080552.jpg

▲云南省景洪市嘎洒镇大黑山林场一景(2019年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林场累计完成人工种植14000多亩,先后植树400余万株。

微信图片_20250310080608.jpg

▲张林波(左)和林场工人一起查看景洪市嘎洒镇的大黑山林场中的植物(2019年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如今的大黑山林场,不仅荒山变美了,林场还为周边村寨的群众无偿提供杉木种苗,扶持群众植树造林,同时指导村民发展林下产业。




金沙江边种柳人

纳西族汉子和朝明,是土生土长的丽江市石鼓人,本职工作是护林防火。

和朝明在金沙江边的柳林中查看柳树生长情况(摄于4月22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jpg

▲和朝明在金沙江边的柳林中查看柳树生长情况(摄于2020年4月22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12年,他组织林业系统的党员在金沙江边试种了100多株柳苗,成活率还不错。次年,他开始号召党员干部、护林员、村民、学生等,在金沙江边大规模种植柳树,到2020年,他带领群众在江边种下10万余株柳苗,用一抹抹新绿,为长江上游防风固土、抵御洪水和生态环境保护“添砖加瓦”。

这是2023年6月20日在云南丽江市石鼓镇拍摄的金沙江边的柳林,中间部分为新栽种的柳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jpg

▲这是2023年6月20日在云南丽江市石鼓镇拍摄的金沙江边的柳林,中间部分为新栽种的柳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郁郁葱葱的柳林,不仅实现了老一辈种柳人保护良田的朴素愿望,也为“长江第一湾”增添了一抹美丽的绿色。




陆良“八老”荒山造林三十余年

过去的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因喀斯特地貌的特性,光秃秃的山体上怪石嶙峋,土质石漠化严重。

微信图片_20250310080643.jpg

▲陆良“八老”(图源:新华网)

从1980年开始,龙海乡树搭棚村村民王小苗、王家德、王开和、王家寿、王家云、王德映、王云方、王长取在海拔2300米高的花木山上建起了7400亩的公益性生态林,护林三十余年,累计承包工程造林超过10万亩。

微信图片_20250310080646.jpg

▲陆良“八老”(图源:新华网)

植树造林的任务基本完成后,八位老人以护林守林为主。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轮流到山林里巡逻。

时至今日,仍有老人不时到花木山林场走一走,看一看。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西畴人,让石漠变绿洲

99.9%的面积是山区,75.4%的土地石漠化,人均耕地不足0.78亩……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被国外专家认为“基本丧失人类生活条件”。

图1山大石头多.jpg

1985年,西畴县提出“用30年时间绿化西畴大地”。一时间,全县掀起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热潮。

“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西畴: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

30多年来,西畴县全民上阵植树造林,全县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25%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实现从石漠荒山向绿水青山的蜕变。

图18三光石漠荒山变绿水青山.jpg

西畴县以改善后的生态资源条件为基础,打造林业农业复合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林木、林果、林花、林药、林禽、林菌、林游、林草“八林经济”,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群众致富。




90多年前人工造林的奇迹

在保山腾冲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台山山腰,有一片闻名世界的万亩人工秃杉林,它与高黎贡山上世界著名的大树杜鹃王齐名,拥有“世界上树龄最长、面积最大、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最高”的三项世界之最。

640 (3).jpg

1933年,居住在天台山道观的高山与他的师父高云在道观四周的坡地亲手种下了第一批3000余株秃杉苗,经精心管护,当年成活2000余株,成活率在67%左右。而后,高山开始了他长达50余年的植树生涯,并从植树人变成了护林员,直到1990年,77岁的高山,方才下山安享晚年。

640 (8).jpg

继他俩之后,当地人杨有正、杨兴灿相继接过天台山护林员的接力棒。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坚持,一年又一年,一株株世界濒危植物在这里永葆生机。1986年,经过国务院批准,高黎贡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秃杉列为了国家八种一级保护植物之一,腾冲天台山确定为我国秃杉研究基地。因为保护效果极佳,1999年,国家公布新的动植物保护名录,将秃杉由原来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COP15看腾冲:天台山秃杉林 创人工造林世界之最(摄影报道)

这片林地现存768株秃杉大树,蓄积量达6000立方米,每公顷蓄积量近1800立方米。整个秃杉林已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可谓是创造了当地人工造林的奇迹,成为了腾冲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探秘。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正是一代代云南人

用日积月累植树造林的潜功

造就青山叠翠、江山如画的显功

云南全面建成五级林长制(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十四五”以来

云南省完成营造林1376万亩

种草改良327.02万亩

义务植树3.4亿株

建成国家森林城市6个

省级森林城市5个

国家森林乡村235个

省级森林乡村4152个

全省乡村绿化率达47.86%

云南厚植生态底色,40年来累计义务植树43.26亿株

全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

森林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

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

分别居全国第1、2、3、4位

林木植被碳储量达11.7亿吨

占全国10.9%

位居全国第一

涉及苍山保护!大理拟建1条森林防火应急通道.JPG

如今的云岭大地

“含绿量”持续攀升

美丽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云南厚植生态底色,40年来累计义务植树43.26亿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树留春,万古长青

生命在于绿色

就让我们用一棵棵绿树

许下和春天的约定吧


统筹 陈洁

开屏新闻记者 猫恩泊 整理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网、云南发布、云南网等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开屏新闻资料图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罗秋旭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