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广袤的边疆版图上,苏典乡如明珠般散发着独特魅力。这里山水相依,自然景观壮美,汉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多民族和谐共生,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苏典乡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路径,在法治建设、边境管控、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维度发力,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发展新画卷,也让这片边疆土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法治领航,共筑守法根基
法治建设是基层治理的关键支撑。在基层治理的进程中,法治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营造稳定有序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苏典乡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创新法治建设模式。今年三月,苏典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创新开办社区警校暨“向日葵”双语普法班,针对行为规范、纪律意识薄弱的学生群体,开展定制化法治教育服务。该项目由苏典边境派出所牵头,联合乡政府、畹町边检站苏典分站与学校协同推进,每周二晚在学校会议室授课。工作人员用双语剖析校园盗窃案等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认识违法犯罪后果。仅4次课程,学生在行为规范和遵章守纪上进步显著,校园法治氛围愈发浓厚。此外,苏典乡积极拓展法治宣传覆盖面,将法治宣传触角延伸至群众层面。每逢阔时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乡政府联合多部门,在集市、广场等人流密集处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这些举措,既护航青少年成长,也推动基层法治建设迈向深入,提升了全民法治素养。

强化管控,筑牢安全屏障
边境管控是基层治理的重要防线。边境管控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边境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苏典乡党委、派出所和边检站始终将边境管控视为重点,多次召开工作会议。五个边境联防所、一个边境卡点和一个警务室日夜坚守,与边防部队协同合作,建立高效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成功拦截37起非法越境行为。同时,苏典乡积极开展国防教育进乡村、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向边民和学生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形成全民守护边疆的良好局面。这种军警民协同治理模式,为边境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支撑。

团结融合,奏响和谐乐章
民族团结是基层治理的牢固基石。基层治理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它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苏典乡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在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方面成效显著。每年傈僳族阔时节和国庆节是全乡各民族联欢的日子,各民族身着盛装,参与歌舞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假期组织的傈僳族传统乐器培训也意义非凡,各民族的青少年积极参与传统乐器学习活动,在三弦的激昂旋律和芦笙的悠扬乐声中,大家以乐会友,相互学习、交流感悟,拓宽了文化视野,让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在心底扎根。乡政府重视保障各民族权益,尊重文化习俗,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民族共同发展,奏响和谐乐章。

产业驱动,助力乡村振兴
经济发展是基层治理的核心任务。基层治理的持续优化,依赖于经济的稳健发展,它为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苏典乡依托特色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在特色产业方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如高山古茶树茶叶、百花蜂蜜、苦荞、竹米、草果、蚕桑产业、刺竹笋等特色产品在各村蓬勃发展。劈石村围绕“村民增收共富裕”发展目标,持续深化产业发展,各党支部主动思考、主动谋划,探索出“支部领办、党员带头、群众自愿”的种植模式,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群众”模式,带领群众发展种桑养蚕,成为蚕桑新村。2024年产茧量和养蚕收入大幅增长。此外,旅游产业也发展迅速,诗蜜娃底景区和下勐劈景区吸引众多游客,为边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基层治理注入经济动力。

生态赋能,守护绿色家园
生态保护是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苏典乡森林覆盖率达92.07%,生态资源丰富。当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草原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上,制定严格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执法人员加密巡查,村民保护意识提升并积极配合,渔业资源明显恢复。为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天行长臂猿,苏典乡建立“乡党委+保护区+公益组织+村党组织+党员+农户”六级联动网格化护猿模式,依托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公益组织的团队力量,动员党员参与保护工作,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良好生态保护氛围,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共进。

在基层治理的道路上,苏典乡不断探索创新,通过一系列举措,在法治建设、边境管控、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的无限潜力与广阔前景。如今的苏典乡正以蓬勃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相信这片边疆热土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来源:盈江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