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着底村,这位"阿诗玛"用三弦和八大碗,让长湖的水"酿"出致富酒

2025-04-03 15:05:51 阅读量2799 字数1747

“阿着底哟是个好地方,高高的青松树长满了山冈,长湖的湖水哟又清又凉……”在石林县长湖镇阿着底村,有一位朴实的彝族妇女,提起她的名字,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一颗热忱的心,从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起步,到携手乡亲们共同致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她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新时代乡村女性的奋斗篇章,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巾帼“筑梦人”。

返乡创业,农家乐里“烹”幸福

多年前,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张红兰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到城市打拼。然而,城市的繁华并没有让她忘记家乡的山水。五年前,为方便照顾父母,她放弃在昆明美容院的工作,回到家乡改造老房子。在改造过程中,张红兰巧妙地将撒尼文化与现代庭院融合:院墙上镶嵌的旧磨盘、老轩窗、铁农具等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客厅的壁炉、厨房的现代橱柜和厨电又让这里充满现代生活气息。她还在房子四周种满绚烂的月季花,成为了“美丽庭院”的女主人。

“美丽庭院”的花带着乡愁绽放,阿着底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张红兰看在眼里。再三思考后,她决定扎根家乡,创办农家乐。“去昆明工作前,我在村里的农家乐打过工,感觉只要用心经营,生意不会差。”说起开农家乐的初衷,张红兰这样说道。和家里人商量后,她拿昆明的房子做抵押,贷款60万元建新房,不够的钱,又从银行贷款。2021年7月,张红兰创办的农家乐正式开业,她将农家乐取名为“彝味馨隆农庄”。她明白创业初期的艰难,一个偶然的因素,就可能使自己血本无归。于是从开业第一天起,张红兰便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家乐的经营中。

因为准备充足,农家乐生意不错,就算不是节假日,每天也至少有三四桌客人节假日时,每天起码一二十桌。今年火把节,三天时间里,每天中午三十多桌,下午三十多桌。“本来能接待更多人,但为了不影响服务质量,后面来的客人都没接了。”张红兰笑着说,“那几天忙得瘦了好几斤。”目前,张红兰的农家乐月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

笑迎八方客,彝家宴中“品”团圆

“做餐饮,最重要的是用心。”张红兰始终把食品安全和优质服务放在首位。她坚持选用新鲜食材,不断创新菜品,满足客人多样化的需求。每当客人到来,她总是笑脸相迎;每次上完菜,她都会带领一直在厨房忙活的其他“阿诗玛”们解下围裙,换上盛装,拿起酒杯以美酒敬亲人,以歌声表情意,用彝家人的热情和真诚,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走进彝家的大门,就是彝家的兄弟;来到彝家的寨子,就是彝家的亲戚……”在她的农家乐里,客人们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石林美食,还能体验到独特的非遗文化。张红兰还经常组织文艺队到农家乐里进行歌舞表演,邀请客人一起跳三弦、唱民歌,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们在美食与文化中感受“阿诗玛故乡”的独特风情。农家乐的客人来自天南海北,她认真听取食客的用餐反馈,在原本阿着底“八大碗”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增加新菜色,融合八方味,让各地的客人都能在这桌团圆饭中尝出“家的味道”。“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心愿在一桌团圆饭中具象化,在这里共享的不仅是一场欢歌、一次美食,更是一次文化交融,一次跨越山河、心手相牵的“相会”。

不忘初心,团结路上“筑”梦想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张红兰始终没有忘记携手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初心。她积极吸纳村民到农家乐就业,农家乐平均每年可吸纳200余人兼职,村中的妇女在做农活的空余时间也可到农家乐工作,工资按天数结算。在此期间,张红兰也会毫无保留地向她们传授经营经验和管理方法。随着农家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乡村旅游的队伍中来。目前,阿着底村相对成熟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共有8家,每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以上,每家月收入可达5万元。

如今,张红兰的农家乐已经成为长湖镇阿着底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她也成为当地妇女创业致富的榜样。面对未来,张红兰信心满满:“我会继续努力,把农家乐经营得更好,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为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红兰,这位朴实勇敢的彝族妇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妇女创业致富、促进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在她的农家乐里,笑迎客、品团圆不仅是一幅温馨的画面,更是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美好缩影。张红兰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梦想也在不断延伸,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她是当之无愧的巾帼“筑梦人”。

来源:石林融媒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