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支那乡:党建“红丝线”,编织蚕桑“致富网”!

2025-04-21 11:20:32 阅读量3566 字数1540

四月春深,万物竞发。走进支那乡,连片的桑园郁郁葱葱,蚕农们穿梭于桑园间,一边忙着采摘桑叶、切桑叶,一边在消好毒的蚕房里喂养小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支那乡以“党建+特色产业”为抓手,将蚕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金钥匙”,通过“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蚕桑种养规模持续扩大,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融合发展之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党建领航,织密产业发展“组织网”

支那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发展蚕桑产业得天独厚。支那乡党委紧扣“一乡一特”发展思路,将蚕桑产业纳入乡村规划重点,由乡党委书记牵头抓,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通过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模式推动全链条发展,不断整合驻村工作队、党员技术骨干和“土专家”力量,为蚕农提供“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保价收购”一站式服务,提高全乡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眼下气温回升,桑园春管进入关键时节,支那乡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优秀养蚕党员大户及县、乡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全面提升农民养蚕技术,提高蚕茧产量。

支东村党员户李能胜介绍,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他的蚕茧产量和产值每年都在稳步上升,去年总的喂养60多张,蚕茧产量3000多斤,收入15万余元,今年预计喂养82张左右。截至目前,支那乡通过开展“田间课堂”“一对一帮扶”模式开展技术培训40余场次,覆盖农户230余人次。

规模扩增,打造高效养殖“新标杆”  

种桑养蚕是绿色生态产业,更是高效富民产业,它有着“见效快,回报高,资金回笼周期短,成本低,产业链广”的优势。在“党支部+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抱团发展模式下,支那乡的蚕桑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既实现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又极大程度降低了农民种桑养蚕的风险,逐渐让蚕农从“小、散、弱”向“大户”转变,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我从2018年开始种桑养蚕,开始种植桑树13亩,养蚕9张,从开始收入1.9万元到2024年收入10万元,现在我的种桑面积由最开始的13亩拓展到了现在的100亩,今年预计养蚕80张,全年产值将超过20万元。”支那乡崩董村村民番弄空笑着说道。

支那乡从2017年发展蚕桑产业至今已有1100亩,蚕棚从20间扩展到120间,8年时间里,支那乡的蚕桑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截至目前,支那乡有种桑养蚕户90余户,其中党员养蚕户20户,支那乡种桑养蚕规模不断扩大,为边境乡镇新兴产业培育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新标杆。


丰收增效,铺就蚕农致富“新丝路

春蚕初成茧,又是好“丰”景。支那乡第一批春蚕共计发放53张,4月底春蚕开始陆续上簇,将完成吐丝、结茧、脱茧、销售,蚕农丰收在望。一张蚕平均产量55公斤,按市场价格每公斤50元计算,预计首批春蚕的产值可达15万余元。

“以前总觉得城里才有出路,但一外出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孩子老人也没人照顾。现在好了,我夫妻俩都在家门口的桑园务工,一个月加起来能挣1万多块。既能赚钱又能守着家,这种日子踏实多了。”支那村村民管国春感慨地说。“跟着党组织走,钱包就像这蚕茧一样,越结越厚。”白岩村民曹新如兴奋地说道。

“种桑养蚕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还能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增收。当前,蚕茧收购价较高,蚕农们纷纷扩大养殖规模,2025年全乡预计养殖1000余张,产量4.8万公斤左右,产值约250万元。”支那乡党委书记番能昌说。

夕阳西下,蚕农们忙碌的身影与桑园的绿意交相辉映。支那乡的蚕桑产业,正以党建引领为“丝线”,织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来源:盈江融媒体中心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