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遗传承人(十一)|彝族细乐守艺人的时光与匠心

2025-04-22 09:36:54 阅读量2080 字数1195

开栏语:非遗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是一座城市独有的符号,它们穿越时空,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民族民间文化璀璨,非遗后继有人,才有传承,2024年,石林融媒将持续推出《我是非遗传承人》栏目,带大家走进石林非遗传承人,探索神秘石林非遗,触碰非遗传承人匠心,让石林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彝风余韵传千年,妙曲佳音绕耳边”,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之间,至今流传着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古老吹打器乐,当地人称其为“细乐”。在石林彝族细乐的发祥地——冒水洞村,昂宝祥用他的执着,守护着这一民族艺术的“瑰宝”。

昂宝祥,彝族阿细人,自幼便受到彝族细乐的熏陶,12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昂宏章学唱谱,先后熟记了十余首曲调。随后,又先后师从村中老艺人昂勋章、昂保德、毕绍忠,系统学习了细乐的吹打方法、记谱知识以及各种曲调在不同场合的应用之道。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昂宝祥在唢呐吹奏上更是独树一帜,他掌握了吐音、花舌音、花指法、滑音法以及“口吹鼻吸换气”等高难度吹奏技巧。他的吹奏,时而高亢激昂如骏马嘶鸣,欢快跳跃如潺潺流水;时而轻柔细腻如春雨润物,低缓深沉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引人深思,令人动容。

2001年,昂宝祥担任下冒水洞村细乐队队长,他带领乐队走出村落,到石林、弥勒、宜良等周边地区吹奏表演细乐,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彝族细乐的魅力。他不断钻研和学习,如今已熟练掌握了《将军令》《喜鹊串门》《放羊坡》等七十余首彝族细乐曲谱。昂宝祥无论是竹笛、唢呐等吹奏乐器,还是锚、锣、小鼓、小镲、大镲、碰铃等打击乐器,他都能运用自如,展现出高超的技艺。

除了自身的不断学习,昂宝祥还积极投身于彝族细乐的传承事业中。他记录了一百余首曲谱,还在村里招收了高文彪、岳贵云、虎云、赵志坤、曾定波等二十余名老中青年学徒,亲自传授彝族细乐曲谱和吹打技巧,许多学徒已经能够参与到彝族细乐的表演中。

在昂宝祥的影响下,村里不少人都加入到乐队中,学习彝族细乐的吹打技艺,为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昂宝祥还积极参与各种非遗传承、展示和比赛活动。每年,他都会参与五十余场次的细乐表演,曾在昆明举行的亚洲艺术节、云南省首届艺术节、中国第三届艺术节开幕式等重大活动中,用他的细乐,向世界展示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名彝族细乐非遗传承人,昂宝祥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彝族细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石林融媒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