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旅干部纷纷“触网”,从策马扬鞭的草原英姿到古装翩跹的江南烟雨,从直播带货的吆喝到才艺比拼的“内卷”,试图通过个人IP为地方文旅代言。这种创新尝试本值得肯定,但当流量成为政绩标尺,越来越卷的文旅干部们,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竞争,甚至落入庸俗化和媚俗化的窠臼,很多宣传效果不如人意。
不可否认,文旅干部“出圈”为地方旅游打开了新窗口。在短视频时代,个人IP的传播力远超传统广告。新疆昭苏副县长贺娇龙身披红袍策马雪原,让天马旅游园搜索量激增;四川甘孜文旅局长刘洪以“侠客”形象走红,带动当地民宿预订量翻倍。通过适度营销景点知名度快速提升,游客好奇心迅速激发。然而,当“变装秀”“喊麦式”宣传成为标配,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却被忽视了。难怪网友调侃“记住了局长,没记住景点”……
诚然,网红文旅干部们不能只满足于网络流量,而更应该关注现实“留量”:游客体验的别具一格,与景区打造的千篇一律的矛盾恰似文旅画卷中突兀的色块,亟待调和勾勒出和谐图景。在景区,相关配套是否让大家感觉方便快捷?这个“五一”,一则“九寨沟的调度能力太强了”的微博话题冲上热搜,游客对九寨沟景区管理水平的评价,引发了众多网友共鸣,景区凭借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服务,成功应对客流高峰,游客满意度超96%,给全国树立了标杆。在住宿区,游客住得是否舒心且能有回家的归属感?热情好客的哈尔滨人将自家客房腾出来给游客住,让游客感动满满。在用餐区,消费者能否开心地品尝美食又能打消被宰的顾虑?重庆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五一”期间面向社会开放,以“惠民价格、地道风味、安全品质”圈粉无数。此“三区”的体验是否物有所值?一言以蔽之,旅途结束后,游客的心情要美,每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局长们的腰杆要直,每一份承诺都做得实实在在。
反观一些画风走偏的文旅推介,以下三个问题值得反思:一是过度聚焦个人IP营销而忽视监管真的妥当吗?部分文旅干部将主要精力投入短视频拍摄与直播,却对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升级、市场秩序维护等核心工作疏于部署。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激发消费活力”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显示,盘点过去一年的消费舆情事件,28.5%的受访者最为关注“低价旅游团暗存强制购物问题”。在旅游投诉中,涉及“不合理低价游”“强制购物”的投诉,部分地方因监管力量薄弱,处理投诉的平均时长超过7天。行业监管的缺位直接导致市场乱象频发值得警惕,亟待全面纠偏与强化治理。二是注重滤镜美化而忽视主责主业真的合适吗?制定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是文旅干部的主责主业。然而,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这些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哈尔滨“狗拉雪橇”事件中,当地虽迅速整治非法经营行为,但初期应对被质疑“甩锅给游客”;三亚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后,官方通报虽表态“零容忍”,但同类事件仍屡禁不止。当文旅干部们过度聚焦于镜头前的“表演”时,其背后的治理体系可能面临失守风险。三是用务虚取代务实真的可取吗?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旅游经济是“口碑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体验与服务品质。然而,部分地方却陷入“流量陷阱”,将资金用于短视频拍摄,而对景区厕所、停车场、智能导览等基础设施建设敷衍了事。据“电诉宝”显示,2024年全国在线旅游用户投诉问题类型中,退款问题位居榜首,占比高达52.5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游客实际体验与宣传不符,服务品质有差距。
文旅干部“出圈”是术,产业升级是道。若只重“术”而轻“道”,即便短期吸引眼球,也难逃“网红难常红”的宿命。唯有以游客为中心,平衡好“创新营销”与“扎实服务”“流量曝光”与“长期口碑”“个人IP打造”与“团队协作治理”的关系,方能让“网红局长”真正成为地方文旅发展的“加速器”。
来源:云视网评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