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鑫:南极冰盖上的气象追光者 | 最美气象科技工作者

2025-05-13 15:19:31 阅读量1321 字数1868

“我要学习您筑梦冰穹的拼搏精神,在知识长河中游向梦想的彼岸。”3月24日,云南省腾冲市第一中学一名学生在聆听该市气象局局长刘维鑫一场关于科考主题的报告后如是说。

这是刘维鑫2023年4月结束南极科考返回后所做的第37次宣讲。报告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数千名师生,孩子们不仅向往纯白的极地科考圣地,更折服于刘维鑫这样的气象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探索科学、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

五年逐梦:从彩云之南到南极冰原

2016年,刘维鑫在电视上看到南极科考队员在冰原工作的画面时,心中便种下了一个梦想:“成为登上南极的云南气象工作者。”当时的他,已经在气象岗位工作了十年,但南极科考的门槛极高,不仅需要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具备超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抗压能力。

为实现梦想,刘维鑫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备战”。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极地气象学知识,参加极地科考培训,主动申请参与高海拔地区的气象观测任务,在云南的雪山之巅模拟极地训练环境。“南极考察不仅是个人梦想,更是中国气象工作者拓展观测网络的重要使命。”他在出征前的动员会上说,“我们在南极获取的每一组数据,都可能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2021年12月30日,刘维鑫(右二)在中国南极中山站的海冰上铺设观测设备。摄影:凌新峰

2021年11月,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名单公布,刘维鑫名列其中,并成为云南省首位参加南极越冬考察的气象工作者。带着“用极光照亮前进脚步”的誓言,他登上“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出发,穿越狂风呼啸的“魔鬼西风带”,历经30多天的颠簸,于12月上旬抵达南极中山站。

极地坚守:长夜极寒下的观测传奇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年平均气温零下10℃,12级以上大风每年超过100天。刘维鑫的主要任务是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以及冰雪、海水样品采集。这些工作看似常规,但在极地环境中却难度倍增。

2022年2月18日,刘维鑫在中国南极中山气象台维护观测设备通讯线缆。摄影:陈橙

每天清晨,刘维鑫都要穿上厚重的极地服,步行前往观测场。观测场的设备经常被积雪覆盖,他需要先用吹雪机清理,再仔细检查传感器运行是否正常。高空气象探测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每周两次施放探空气球,由气球携带仪器上升到3万米高空,以获取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

2022年10月15日,刘维鑫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施放探空气球开展高空气象观测。摄影:孟凡昌

在南极越冬,意味着要经历漫长的极夜。2022年5月,中山站进入极夜,连续三个月见不到太阳,室外温度降至零下40℃以下。刘维鑫和队友靠着灯光照明工作,生物钟被极端环境打乱,心理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不过,有备而来的刘维鑫沉着应对,坚守岗位,每天准时完成8次地面气象观测,发送气象电报。17个月、516天,他累计发送1441份气象电报,收集95瓶海水样品、50个降雪样品,完成46次高空气象探测。这些数据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凡的科学价值:它们为气象、海洋、地理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建立南极地区长期气候序列至关重要。

技术赋能:服务版小程序温暖南极人

除了完成本职观测任务,刘维鑫还发挥技术专长,为科考站解决实际问题。中山站的队员们每天需要外出作业,比如维修设备、采集样品,但极地天气瞬息万变,如何让大家实时掌握气象信息?刘维鑫想到开发一个小程序。

他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观测数据和预报模型,编写了“中山站气象综合服务系统”程序。这个小程序可以实时显示气温、风速、能见度等实况数据,还能提供未来72小时的天气预报,并以不同颜色标注危险天气等级。“以前外出作业,大家都要提前到气象室查数据,后来通过门厅显示屏就能看,特别方便。”这个小程序至今仍在中山站使用,成为队员们的“安全护身符”。

科普传承:把南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23年4月,刘维鑫回国。还未好好休息,他便投入到科普宣讲中。“有个小学生问我,南极有企鹅吗?我说有,但我们不能打扰它们,因为南极是人类共同的净土。”刘维鑫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极地气象的重要性—南极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全球海平面,还关系到大气环流、极端天气事件。截至目前,他已向2万多人讲述了南极科考故事。在学校、社区、科技馆,他用生动的照片和视频,讲述南极的极昼极夜、暴风雪中的工作场景,还有科考队员之间的互助故事。

从基层观测员到南极科考队员,从云南小城到极地冰原,刘维鑫的经历,是一代中国气象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缩影。他们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数据解读气候,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答卷。

来源:中国气象报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