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昆明 | 旅居昆明的东北汉子:昆明的阳光会“说话”

2025-05-16 14:51:34 阅读量1099 字数1667

掌上春城讯 5月7日,今日头条作者“城市漫游者”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布题为《我是东北人,旅居昆明一年,不得不说,昆明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分享了自己在昆明生活一年后的真实体验。文章发布后引发广泛共鸣,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分享各自对昆明的感受。

网友“靓女玩家”认为,只有长居昆明的人,才能对昆明这座城市作出更客观的评价,她说:“我一直想说,只来昆明住几天的人,评价一座城市是不准确的,只有住上一年以上,来对比,你就知道昆明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城市,每次离开昆明去其他地方,都会特别想念昆明。”

在昆明定居三十五年的网友“聪颖风铃y5L”也说:“我是山东烟台人,1990年来到昆明,我很喜欢四季如春无处不飞花的昆明。山东是我第一故乡,云南昆明是我第二故乡,如今我已经扎根在昆明。”

文章中,"城市漫游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昆明的独特魅力:会"说话"的明媚阳光、菜市场里新鲜的野花野菜、翠湖畔的悠闲时光,以及昆明人特有的生活浪漫。短短一年的旅居生活,让他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是长沙人,去了一趟昆明后,聊聊对昆明的真实感受,实话实说》原文,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漫游者”的视角出发,看看在昆明旅居的一年,他认识了什么样的“昆明”。

我是长沙人,去了一趟昆明后,聊聊对昆明的真实感受,实话实说

我生在关外白山黑水间,却在滇池畔寻得第二故乡。

旅居昆明一年,总想提笔写些什么,可笔尖总在春城的暖阳里融化成一滩赭红的朱砂。

这座城啊,比网上那些赞誉还要厚实三分,像老茶碗底沉淀的茶垢,须得用时光细细摩挲,才能尝出它浸透岁月的真味。

昆明的阳光是会说话的。

它不像北国那般劈头盖脸砸下来,倒像是傣家姑娘的筒裙,轻盈盈地裹住整座城。

桉树叶筛落的碎金落在青石板上,恍若茶马古道驮来的碎银,叮叮当当响了一千年。

有时坐在翠湖边长椅,看退休的老倌拎着鸟笼踱步,笼里的画眉扑棱棱抖落几片阳光,倒比笼外的世界还要亮堂三分。

这里的天蓝得让人心慌,像是刚在洱海里浣洗过的绸缎,云朵都成了晾晒在碧空中的棉絮。

菜市场的烟火最衬春城的脾性。

篆新农贸市场里,鸡枞菌顶着赭色斗笠,乳扇在竹匾上晒出羊奶香,红河梯田米蒸腾的雾气里,老板娘切米线的动作快得像蝴蝶振翅。

最妙是那些叫不出名的野花野菜,紫的像霞,绿的似玉,堆在篾筐里活脱脱一幅未干的油画。

买菜的嬢嬢们挎着竹篮,篮里装着整个春天——苦刺花、金雀花、棠梨花,这些北方要供在花瓶里的娇客,在昆明人的灶台上翻滚两下就成了家常小菜。

城里的日子像滇池的水,看着清浅,实则深得很。

金马碧鸡坊的日影挪得比别处慢些,正义坊老茶馆的紫砂壶能续上整个下午。

花鸟市场的老掌柜眯着眼修笼屉,笼里鹩哥冷不丁冒句"样样好",倒把来客惊得笑出声。

最难忘深冬清晨,薄雾里飘来烤饵块的焦香,小贩推着三轮车轧过青石板,车轱辘声和叫卖声缠成温热的丝线,把整条街巷缝进暖洋洋的晨光里。

要说昆明人骨子里的浪漫,全在那些不显山露水的犄角旮旯。

盘龙江边的蓝花楹开得不管不顾,紫色瀑布淹没了半条街;老小区阳台上,三色堇从搪瓷脸盆里探出头,与晾晒的腊肠平分秋色;就连巷口修自行车的老汉,工具箱缝隙里都塞着几枝野山茶。

这座城的魂灵大约是用花瓣揉成的,要不怎会连阴沟盖板上都落着山茶,连公交站牌都被三角梅镀了层金边?

有时在黄昏登上长虫山,看暮色给春城披上淡青的纱衣。

五百里滇池在脚下舒展,睡美人的轮廓渐渐隐入苍茫。忽然懂得汪曾祺说的"昆明的天很蓝,很近,人很懒"。

这里的时光是会发酵的,把北方的急吼吼都酿成了包浆老木似的温润。

城里的银杏黄了又绿,叫人分不清四季更迭;街角的米线铺永远飘着热气,仿佛连时间都在汤锅里煮化了筋骨。

临别前夜,我又去大观楼看月色。

二十三孔桥浸在银辉里,恍惚听见孙髯翁吟诵大观楼长联的余韵。

这座城啊,把沧桑都化作了漫天的星子,把苦难都酿成了满城的花事。

它教会异乡人如何与光阴和解——不必追赶,不必嘶喊,只需像滇池畔的水杉那样,把根扎进温热的红土,静候下一个花季。

来源:掌上春城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