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紧扣“让全国人民喝上普洱茶”的愿景,举全市之力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升级、市场开拓“三个重点”,扎实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普洱茶园面积达221万亩(含栽培型古茶园19万亩),毛茶总产量达15.9万吨,同比增长4.7%;综合产值达469亿元,同比增长4.2%。全市现有茶叶初制所2192个,茶叶SC企业393户,规上企业19家。如今,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叶中的独特品类,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味,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国乃至全球茶叶市场中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基地端——
普洱茶产业的“生命线”与“压舱石”
在普洱茶的价值链条中,基地端是默默托举的“隐形之手”。普洱市通过稳定种植面积、保护种质资源、推动绿色发展,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愿景照进现实。
稳定种植面积。按照普洱市地方标准《普洱茶生态茶园建设及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建设规模化、现代化、良种化、标准化、安全化茶叶基地。建成标准化机采机修茶园2万亩,低产茶园改造0.5万亩。全市种植有性系茶园10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48%;良种种植111>3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52%。

子涵 摄
保护种质资源。整合多方力量,从种质资源利用、创新攻关、基地优化等方面着手,推动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及良种选育。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成云南省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34亩,共收集保存特异性、典型性或濒危茶树种质资源2127份;“景谷大白茶”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景谷大白茶”“云黄1号”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
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物多样性立体复合茶园改造,推广绿色低碳茶和绿色防控技术,巩固提升绿色食品或有机茶基地,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示范乡镇和示范企业。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目前,共建设完成绿色认证茶园11.62万亩,全市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67.2万亩,认证企业数和认证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市15家茶企业入选云南省级“绿色品牌”目录,澜沧古茶入选云南绿色食品十强企业。
加工端——茶产业的核心锻造场
加工端是茶产业的“隐形翅膀”。普洱市通过规范初制加工、推进精深加工、完善质量标准、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产品研发将自然生长的随机性转化为标准化的品质保障,让每一片茶叶都能在工艺的淬炼中释放最大价值。
规范初制加工。按照《云南省茶叶初制所建设管理规程》,优化茶叶初制所布局,改善初制加工环境,持续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达标建设,重点解决设施不配套、生产效率低的突出问题。指导茶叶初加工主体按照食品生产许可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备案要求,提档升级、转企升规,逐年提升持证(备案)率。提高普洱茶原料加工工业化水平,利用产业发展资金推进茶叶初制所建设。完成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夫山泉、云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签订助农项目捐赠意向书,建成农夫山泉援助普洱3个烘青茶标准化初制厂。
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推进精深加工。加大茶叶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功能性开发利用。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开发了普洱茶轻饮系列(果汁茶饮料)产品,已相继在普洱、西双版纳、昆明、临沧和大理上市;普洱澜沧古茶打造“茶妈妈”系列品牌,生产便携式白茶、红茶、普洱茶小颗装丹珠、小玉饼等;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开发了帝泊洱普洱茶珍7个系列产品、天士力牌卓清速溶茶1个系列产品。
完善质量标准。加大茶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宣传实施力度,率先在全省推行名山普洱茶品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发起成立企业诚信联盟、制定高于普洱茶国家标准的联盟企业标准。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制定发布“普洱茶十项标准”。
图源: “澜沧古茶”微信公众号
培育市场主体。持续培育扶持澜沧古茶、天士力、普洱茶投资集团、龙生茶业、祖祥等本土优势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目前,已培育茶产业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9户,规上茶企19户。
加强产品研发。加大茶叶新产品开发力度,扩大快销品、花果茶、小包装、新式茶饮产品加工比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大茶功能性成分开发利用,延伸发展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推动茶产品进入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等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
销售端——
普洱茶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战
如同好茶需要“懂它的人”,普洱茶的市场潜力也需要销售端来激活。实施品牌打造、建设产业平台、推动产业融合的品牌表达,正成为撬动普洱茶产业增长的核心杠杆。
实施品牌打造。发挥《普洱》杂志、普洱茶协会作用,《时间的味道——普洱茶仓储实践》《从混沌到澄明1993—2008普洱茶史录》两本图书入选2023年滇版精品出版工程。围绕景迈山申遗宣传工作,推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景迈山》《景迈有嘉木》等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市投放“千年茶韵·一城咖香”城市名片、“绝版普洱·香遇世界”城市品牌等宣传牌,《普洱》杂志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全国10列高铁上铺刊发行。精心策划参展省文博会,举办“景迈山武夷山‘茶与茶的对话’”“世界的普洱中国的茶——为什么是景迈山”等论坛,开展“无界茶生活”、“5·21国际茶日”、“香遇普洱”周末市民文化节等活动。
图源:“云南省大剧院”微信公众号
建设产业平台。建成云南省第一个场景式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按照“锁定基地、锁定企业、锁定渠道”的原则,形成普洱茶种植、生产、检测、仓储、流通等环节的信息闭环管理。目前,平台已经在版纳、临沧推广应用,上线追溯产品亮相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推动产业融合。围绕种植基地规模化、生产加工园区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的目标,加强科技示范引领,推动形成农文旅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实施思茅区“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和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建设,通过建基地、拓市场、抓经营、做示范、促融合等措施,实现茶产业融合发展。
宁洱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国际茶日到来之际,普洱茶产业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从马帮驼铃到电商直播,从深山古树到世界遗产,其发展历程既是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也为全球茶经济贡献了“东方智慧”。未来,唯有坚守品质内核、拥抱创新变革,普洱茶方能以更开放的姿态,让世界品味“时间酿造的芬芳”。
来源:普洱发布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