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丽江”

2025-05-23 09:53:26 阅读量4876 字数11567


丽江区划小传

 

【姓名】丽江市

【籍贯】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交会的山河褶皱之处(东经99°23′~101°31′,北纬25°59′~27°56´)

【代号】530700/云P

【民族】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傣、苗、回等48个民族共筑家园

【家庭成员】古城区、永胜县、华坪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五位儿女各守一方

【社会关系】东倚凉山火把节的炽热,南枕大理风花雪月的温柔,西临怒江峡谷的深邃,北拥迪庆雪山的庄严

【履历】

战国至唐宋——山河激荡的华丽初啼

战国:属秦国蜀郡

西汉:设越雟郡,置遂久县、姑复县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属姚州都督府

南诏:先后属铁桥节度、剑川节度

大理:置善巨郡

元明清至民国——边陲要地的恢宏篇章

元:设丽江路,置北胜府、通安州、巨津州、蒗蕖州、永宁州、宝山州

明:设丽江府,由木氏土司世袭,置永宁府、北胜州、澜沧卫

清:设丽江府和永北府;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府改土归流

民国:废府、州、厅改县,设丽江、永北、华坪三县

新中国成立后——优化重组的时代新颜

1950年:设丽江专区,辖丽江、永胜、华坪、剑川、鹤庆、兰坪、中甸、维西、碧江、宁蒗、德钦、福贡、贡山

1954年:分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1956年:鹤庆、剑川划归大理白族自治州

1957年:分设迪庆藏族自治州

1970年:丽江专区改丽江地区

2002年:丽江地区改地级丽江市,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编者按】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考察丽江古城时,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他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回溯时光,丽江见证了中央政权与边地文明的深度耦合。放眼今朝,丽江见证着各族儿女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动图景绽放时代光华。近日,我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循着历史的经纬,走进丽江、走近木府,从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民族记忆、历史文脉与治理智慧入手,解码这座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城市,如何以兼容并蓄的胸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当代启示——因其厚重,故能自信;因其包容,是以恒新。

 

何方“丽江”

 

曲华文

 

01  何以丽江?

 

——千里金沙此中流,城与江合在一起。

 

横断山,路难行。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金沙江奔涌不息,钟灵毓秀。这方天地,叫作“丽江”。《千字文》开蒙即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云南通志》载:“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本名犁水,讹犁为丽”。原来,“丽江”就是“金沙江”,“金沙江”也是“丽江”,城以江生、城以江名。丽江城与金沙江,脱不开关系、合在了一起。

 

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游的主干流,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在丽江坝子完成惊天逆转,不仅切割出“三山夹两江”的险峻地貌,也让这片土地成为横断山脉与长江文明的地理交点。

 

现今的丽江市,共辖一区四县。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金沙江以一个“V”形大转弯,由南流掉头北上,给丽江留下“万里长江第一湾”。在宁蒗彝族自治县,金沙江放缓脚步,在群山间迂回、婉转,不舍就此出滇入川,回身南返,划出优美的“第二湾”。在古城区,金沙江自北向南流淌于崇山峻岭间,诠释着水与山的千年角力。在永胜县,江水依依不舍地开启“第三湾”,不再南北巨变,而是走出一个直角,由西东去,最后把华坪县揽入丽江,终成“一江穿五县,湾湾皆传奇”的地理叙事。



玉龙雪山。


——界连云贵与青藏,城与山抱在一起。

 

西北望是青藏,东南瞰是云贵。金沙江以雄浑之力造就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丽江处在两大高原连接部的特殊地理区位上,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在地理板块猛烈碰撞的地方,先有了山、后有了城。对人来说,山是负担、是挑战,也是资源、是财富,还是情思、是诗意。丽江市区和四座县城,山环着城,城连着山。山造就了城,城也成就了山,丽江与山抱在了一起。

 

从西北的青藏高原向东南的云贵高原倾斜,丽江境内海拔高差逾4500米,形成举世罕见的立体气候带谱。终年积雪的皑皑峰顶与亚热带河谷相映成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挥洒出壮丽画卷:玉龙雪山银龙腾跃,十三峰连绵起伏,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北半球距离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老君山丹霞地貌灿若明霞,原始森林苍翠欲滴,被誉为“滇省众山之祖”。泸沽湖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澄澈湖面倒映格姆女神山的倩影,“东方女儿国”秘境令人心醉。

 

——滇藏古道市茶马,城与路长在一起。

 

交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为了交换,人越过了江、翻过了山,便有了路。因为有了路,人在不同地理单元间,起自交换、继而交往、进而交流、以至交融,路的联通与繁忙,逐渐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融合、政治上的统一。

 

金沙江。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汉代开发西南地区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其所设行政单位叫作“道”。道就是路,随着道的线状扩充,再到一定面的扩展,才在那里设置郡县。云南的茶,藏区的马,茶马互市催生了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长的古道——茶马古道。位处“滇川藏大三角”交会区域的丽江,成为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重要节点。这条古道,见证了高山峡谷间的南来北往、川流不息,造就了四方街的辉煌,让丽江古城成为滇西北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丽江与古道长在了一起,相伴而生又相伴而行。

 

作为一条经济廊道,茶马古道深化了滇川藏的经济联系,推动了西南边疆经济的繁荣;作为一条文化纽带,茶马古道促进了互动式的人口迁移,增进了汉、纳西、藏、白等民族间的了解交融。抗战时期,沿海大陆交通线被切断,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陆路交通线,成为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输血管道”。如今,束河古镇青龙桥上33个深达20厘米的马蹄印依稀可见,记录着马帮队伍南来北往,迎东送西的往昔。渐行渐远的马蹄声,化身四方街的“布农铃”,被游客带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继续讲述茶马古道的传奇故事。

 

——历千年而归一统,城与国融在一起。

 

建制史是城融入版图、融入国家的演进史。西汉设“遂久县”,让这片土地首次纳入中央王朝治理体系。元置“丽江路”,丽江之名正式载入史册。明设“丽江府”,赐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木”姓,木氏土司在滇西北构建起“内附中央、外和诸蕃”的政治格局。悬挂在木府仪门两侧的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即是这座边疆之城认同中原王朝和华夏文化的最好佐证。清雍正“改土归流”,流官取代世袭土司,中原的农耕技术、水利设施和科举制度被引入丽江。建制的千年演进,实现了政治重构、文化浸润、经济交融,让城与国融在了一起。

 

今天,丽江市辖一区四县的建制格局,既保留了纳西族自治县的文化独特性,又更好地促进了民族交流、经济互通、文化共生。从“遂久县”到“丽江市”,政区的每一次更名、治所的每一次变迁,都是用行政笔墨在中华文明长卷上的奋力书写,让丽江的疆域密码藏在了三江并流中,锁在了“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的军事咽喉中,写在了“元跨革囊”的统一大志里,刻在了“诚心报国”的家国认同里,融在了“以山水定格局,以文化划疆界”的千年智慧里。

 

02   何为丽江?

 

——和而不同的丽江。

 

纳西族史诗《创世纪》将藏、纳西、白族喻为同父异母兄弟,铺垫了丽江多民族“同源共祖”的文化底色,凸显了丽江“多元一体”的基因密码。千年演进中,纳西、彝、傈僳、普米、白等多个民族交融交流,东巴文化、土司文化、毕摩文化、他留文化、边屯文化等多种文化互嵌,造就了丽江和而不同的气质。

 

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至今仍保留着多民族共居的痕迹,藏式的碉楼元素、白族的雕花门楼以及汉族的商铺格局,共同构成古城独特的建筑风貌。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木氏土司府衙署,不仅见证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更成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地标,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个时代课题的重要阵地。

 

走进白沙壁画博物馆,仿佛来到了“多元文明交流现场”,藏传佛教的金刚杵、汉传佛教的莲花座、东巴教的象形文,在明清画师的笔下达成和解。48个民族在此共生,此起彼伏的节庆活动,导演出一场文化融合的盛大联排。腊排骨在高原的日光与亚热带季风的滋养下鲜味激增;从茶马古道穿越而来的丽江粑粑或甜或咸,让浓浓的乡愁,在世代传承中先入口再入心;尝一口酸辣的鸡豆凉粉,分享一碗醇厚的永胜油茶,用舌尖链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烟火记忆。玉龙县高安村的傍晚,纳西老者用白族话闲聊,白族青年以纳西语回应,一来一往间,已然成为丽江“和而不同”的具象化切片。

 

——天人合一的丽江。

 

东巴经《崇搬图》开篇即言:“人类与自然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同自然和谐共处、与生命握手言和,早已融入丽江的信仰和血液。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恰恰来自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诠释着只有“一体”方能“和”的治世智慧。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纳西族先人最朴素的哲学,生态就是丽江最亮丽的底色。每年农历二月,纳西人都要以村落为单位,在水源处举行隆重的祭署仪式,以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拉市海湿地每年冬春禁止捕鱼的“封湖期”,源自纳西族“让候鸟先吃”的传统。在宝山石头城,依山岩而建的民居告诉我们,最好的房子从来不是征服自然的堡垒,而是给山河湖海留一扇门的温柔。清晨时分,束河古镇的“三眼井”便开始了一天的韵律,“三合院”的照壁也总是空出半面,留给一米阳光。今天的丽江,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转化为持续输出的绿色生产力,华坪县变“黑色”煤炭产业为“绿色”芒果经济,以水电为龙头的绿色能源产业,创造了当地八成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当全球首列全景观光火车在玉龙雪山脚下穿行,雪山、繁花、牧场接踵而来,雪山冰川的冷峻与河谷草甸的生机撞了个满怀,科技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这一刻实现了“顶峰相见”。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滴水都在向我们传递,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始于对自然的敬畏,成于与自然的对话。

 

——生生不息的丽江。

 

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国家治理不断完善,促进中华文明在绵延赓续中不断进步,让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在时代沃土中生发出新的枝丫,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木府建筑群。


为守护历史文脉,留住古城风貌,当地匠人坚持用传统工艺修复古城的每一片青瓦、每一根梁柱,得以让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在灾难后重生。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忠义坊前木牌坊上的“天雨流芳”匾额熠熠生辉,风格各异的书店、曲径通幽处的书院,让“读书去吧”的劝学古训成为丽江弦歌不辍的生动注脚。历经数载的抢救性保护,“与时间赛跑”的纳西文化摆渡人,将古纳西人的“百科全书”——东巴古籍,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继甲骨文、敦煌文书之后又一人类文明的珍稀遗产。非遗传承人唱着纳西古乐走进社会大讲堂,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的化学反应,让古老文明始终保持着少年般的活力。夜幕降临,来自天南海北的旅人在大研古城的酒吧街畅饮欢歌,释放现代生活的烟火气;狮子山下的木府则在点点灯火的陪伴下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历史与现代交织出一幅绝美的画卷。丽江的生生不息,从来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如古城的水系般,在流动中保持清澈,在交汇中孕育新机。

 

03   何人丽江?

 

——徐霞客和土司木增。

 

400多年前,木增这位被称为“滇中名士”的纳西土司,在玉龙雪山西麓写下“字逼钟王,句追汉赋”的诗文,绘就出“雪山万仞插穹苍”的边疆气象,抒发了“愿效华封祝,千秋圣寿昌”的家国情怀。1639年,徐霞客抵达丽江,并在《滇游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丽江的山川物产、民族风情。木增亲率仪仗迎接,两人谈地理、论诗文,徐霞客更是为木增手书之《云薖淡墨》勘校作序,两人不仅结下了忘年之交,更成就了一段“边疆与中原”的文明对话。

 

如果你去丽江,可以站在木府中徐霞客与木增相向而立的塑像前,遥想300多年前他们一见如故的场景。或许你还会遇见木氏土司第48代嫡长子木光的小女儿木志玲,作为“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的她,正在向来访者讲述那段从“引路赠银”到“千里护送”的徐木友谊。雕塑无言,故事仍在继续。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仿佛在告诉我们“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方国瑜与宣科。

 

从大研镇书香世家走出的民族史学大师方国瑜,是西南民族史的拓荒者和云南地方史的奠基人,他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同时将散落在民间、古籍中的文化碎片整理串联,让纳西族历史文化以系统全面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被西方学者称为“纳西历史语言之父”。有着汉、藏、纳西多民族血缘的中国音乐民族学家宣科,让沉睡了1000多年的纳西古乐重新焕发生命力,走出丽江,走向世界,被誉为“古乐活化石”的守护者。在丽江,还有一大批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匠人,他们或是研究者,或是诗人,或是画家,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讲解员……丽江的历史文化、丽江的厚重古朴、丽江的美丽风光,正借由灵动的笔触、跃动的音符、斑斓的线条、生动的语言,传递、传承、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感受到丽江的包容之美。

 

大研古城街景。


如果你去丽江,可以到位于大研古城的方国瑜故居,去触摸“南中泰斗 滇史巨擘”曾经生活过的痕迹,想象先生坐在窗前奋笔疾书的样子;可以到丽江古城博物院,听讲解员讲一讲木府里关于“诚心报国”“益笃忠贞”的故事;可以走进黑龙潭公园深处的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在一本本古籍、一份份文献、一张张影像中感悟东巴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老阿妈与“黄二姐”。

 

清晨的“四方街”,纳西族老阿妈手拉手跳起欢快的“阿哩哩”,脚下的五花石铺着一层薄薄的水气,石缝里的青苔像披上了翡翠新衣,大研古城新的一天即将拉开帷幕。古城民宿里,经营者“黄二姐”一边研磨着云南小粒咖啡,一边招呼着客人喝茶,娓娓道来定居丽江、生活创业的心路历程。居住在白沙古镇的原住民段绍和感慨道:“古镇旅游开发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每年的房租收入就有好几万元。”不管是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丽江人”,还是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的“新丽江人”,都因为“‘舍不得’的丽江”,而成为125万丽江人的一分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玉龙雪山脚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和美生活。

 

纳西族老阿妈在丽江古城四方街打跳,用歌声和舞蹈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


如果你去丽江,可以跟随老阿妈的脚步在“四方街”上欢快起舞,任思绪飞扬;可以到“黄二姐”的民宿里“上房揭瓦”,看天上的云聚了又散,等晚霞给雪山镶上一道金线;可以到白沙古镇,吃一串冒着油花的牦牛肉串,看一看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的白沙民居建筑群,亲手制作一件纳西族传统铜器。在这里,时光仿佛被温柔地拉长,缓缓流淌。

 

——张桂梅和她的女孩们。

 

字典里只有奋斗和奉献的张桂梅,犹如悬崖边的桂花、傲雪绽放的寒梅。这位扎根边疆40多年的“燃灯者”,用她的坚韧与无私,为山区的女孩们撑起了一片天。她是老师,更是妈妈。她坚持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办校育人,带领一批批女孩,冲破一个个难关,共同迎来桂梅飘香、山花烂漫。“女高人”是每一个走出大山的女孩的名字,如今一个又一个走出的“女高人”又回到华坪这个原点,举起接力棒,立志成为像张校长那样改变别人命运的人。薪火相传,让爱延续,报效国家,正是丽江精神的生动诠释。

 

张桂梅在教室巡考。


如果你去丽江,可以沿着金沙江一路向东,来到华坪女高的门口,站在离张桂梅校长最近的地方。晨读声穿透云雾,仿佛能听到张校长沙哑着嗓子领读:“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丽江的故事,像一部以雪山作镜头、以江河作胶片的纪录片,将内地与边疆的互动、民族与民族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刻进中华文明的长河。丽江的山、丽江的水、丽江的路、丽江的古城、丽江的人,无不彰显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气质。丽江,这座横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传奇之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书写家国同构、美美与共的崭新篇章。

 (云南省民政厅、丽江市民政局对本文也有贡献)

 


改土归流与国家“大一统”行政区划体系的形成

 

谈   凯

 

2025年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木府为代表的土司政区,不仅留下了丽江古城、万卷楼等文化瑰宝,其治理模式在拥护中央、守土安民方面也作出了历史贡献。土司政区的兴衰,折射出历史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体系迈向一体化的进程。追溯土司政区的渊源,探寻其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不仅能够鲜活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形成过程,更彰显了土司政区独特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守土有责

 

夏商周时代,华夏先民便已萌发了管控边地、绥远抚疆的思索,传统的“五服”中就有为边疆民族地区而设的“荒服”。秦朝中央政府开始在民族地区设立名为“道”的政区,两汉则在边疆设立“属国”,也是一类特殊的政区。然而无论是“道”还是“属国”,既没有明确的行政区划层级,也缺少稳定的规模与管理模式。而秦汉至元代之间的晋、唐、宋等王朝,或因存续时间短暂,或因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都没有在秦汉的基础上发展出专门适用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政区制度。

 

元代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空前统一。元朝采取了与历代中原王朝羁縻政策不同的方式,在西南边陲等地区设立宣慰司,开创了土司制度,展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策略。土司政区的出现,促使边疆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更加适应国家疆域空前的“大一统”格局,反映出各民族间历经千年的经济、文化紧密交流后出现了政区一体化的趋向。边疆民族地区设置土司政区,便代表着当地被明确纳入国家“大一统”疆土之中;民族首领原有的世袭权力,被转化为拥护中央、守土安民的职责。

 

明代以后,土司政区发展得更加成熟和完善。明代统治者不仅继承了元代设置的土司职官,更结合当时的制度体系,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严密的土司政区结构体系。明代土司政区的具体形式已包含府州县、卫所与招讨、宣抚等司,在土府土州等土司辖区内,还派设汉人流官,促进了土司政区与内地友好交流,使其更好地发挥守土之责。随着土司政区逐渐呈现出与内地政区结构趋同的态势,明代中后期在部分地区将土府改为与内地无二的府,并派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

  

改革决心

 

明清易代,“大一统”格局进一步奠定,清初入关时,一些明末改流条件就已成熟的土司被顺势改流。此后,清代大规模、成系统的改土归流,更彰显了中央政府对制度变革的决心,在全国政区一体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中,最见成效的改土归流,是在雍正年间总督云贵川等省的鄂尔泰推进下完成的。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集中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到雍正九年(1731年),恩威并举,将西南地区的“三千里苗疆”彻底纳入中央行政管理体系。

 

仅雍正年间,被改土归流的土司就达160余家,已经超越明代改土归流的数量总和。其中,以云南省的改土归流成效为例,明代中央政府仅对靠近内地的不法土司进行改土归流,前后不过26家;但清代仅鄂尔泰在云南的改土归流就不止这个数字,包括一些设置悠久、向来归顺的土司政区,如云南丽江府的木氏土司,就是此时被解除了土知府职衔,丽江府自此成为与内地无二的流官政区。云南以外,其他省份的改土归流也有序推进。雍正末年,贵州、广西的土司数量大大减少,改流的地区由川贵交界地带延伸至中缅边境;湖南、湖北全数改流,达到了“合境无土司名目”的成效。鄂尔泰的改土归流,被后世誉为“至今百年享其利”。 

 

治理智慧

 

自明代中央开启改土归流,到清中期全国大范围推行改土归流,历经300余年。中央政府在改土归流时,广泛采取多种手段巩固成效,其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政区一体化的改革决心和治理智慧值得称道,其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精神理念历久弥新。

 

中央政府改土归流时,充分发挥了政区析分的效力,既消解了地方土司势力坐大的风险,又能明确改流后各级政区的权责。以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改流为例,明廷平定杨应龙叛乱后,为防止事权不一、旋灭旋叛的情况出现,明廷将播州一分为二:临近四川者并入四川,新设遵义府,置真安州、桐梓县等;临近贵州者则与平越卫合并,升置平越府,置黄平州、余庆县等。由此,两省各派其官,各任其责,不再出现“以邻为壑”的矛盾,避免原本的土司残余势力依凭地势之险兴风作浪。

 

同时,改土归流始终以维护国家“大一统”格局为最高宗旨,并团结与关爱少数民族同胞。中央派驻的流官到任之后,往往在经济开发上传授少数民族同胞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招徕内地移民共同开发边疆;在文化教育上则兴建文庙、学宫,讲授儒学,鼓励科举,减小当地社会与内地的差距。此外,对待曾经的土司头领也会因人而异,对有德一方、拥护中央的土司,保留其名义上的官职。可见,改土归流的目的并非镇压少数民族同胞,而是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经济发展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举措,再搭配以有效的行政区划调整方式,使之成为适应地方治理逻辑、推进边疆长治久安的“法宝利器”。

 

总之,改土归流推进了国家行政管理一体化,促进了“大一统”行政区划体系的生成,更加深了多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共同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从羁縻管理到土司政区,再到州县政区的一体化历史进程,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服务于国家统一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并非简单同化,而是多元文化在互动中凝聚共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始终贯穿其中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治理效能的基本宗旨,改土归流为后世留下的重要政治遗产,值得深入阐释并不断发扬。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丽江木府:西南边疆土司制度的活态见证

 

吕艳玲

 

在丽江古城内,一座恢宏建筑群静卧于狮子山脚下,如巨龙盘桓,似凤凰展翅,飞檐翘角间流淌着数百年的历史回响。这便是丽江木府——它不仅是中国西南土司制度的活态见证,承载着中国古代“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理智慧,还是汉、纳西、藏、白等多民族文化激荡交融的永恒丰碑,记录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

  

木氏土司——西南边疆土司制度下“因俗而治”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通过授给当地首领不同级别的世袭文武官职和让其缴纳贡赋、承担一定义务等方式,把地方性军事、政治权力纳入中央王朝政权系统内。丽江木氏土司的崛起,正是这一制度的典型代表。

 

元中统四年(1263年),纳西族首领麦良获封“茶罕章管民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阿甲阿得归附明朝,朱元璋赐其汉姓“木”,册封为世袭土知府,其后“世居西陲,捍吐蕃”。

 

木氏土司以政统军、以教化民,仿效中原制度设立大把事、通事等职官统辖四境;谨遵朝命,按时纳贡,屡次捐输饷银、进献战马,助朝廷纾解军需之困;北抗吐蕃,南征大理,以血肉之躯捍卫疆土安宁。广兴文教之举促进了汉、藏、纳西等多元文化的共通共融。与西南大族结亲的联姻策略,构建了一张横跨汉、藏、纳西等多民族的政治联盟网络。木氏土司所辖境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明史》“知诗书,好礼守义”和徐霞客“富冠诸土郡”的记载中可窥一斑。

 

木氏土司肩负起“守土安边”的责任,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成为“西北藩篱”,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长卷中,以赤诚之心谱写了边疆治理的壮丽史诗。

 

木府——西南边疆土司制度的鲜活例证

 

始建于明初的木府,不仅是木氏土司的统治中心,更是西南边疆土司制度的鲜活例证。木府集官署、家庙、祠堂等建筑为一体,议事厅、万卷楼、玉音楼等建筑错落有致,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其楼阁极盛、建筑恢宏、气象万千。

 

忠义坊雕刻精湛,矗立于府署正前方。坊额中央“忠义”二字如铁画银钩,与木泰“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的诗句交相辉映,它不仅铭刻了木氏世代恪守的政治伦理,更体现了边疆与中央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

 

议事厅庄严宏伟,为办公议事之所。其门楣上三块“诚心报国”御匾,昭示着木氏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厅前广场既是议政要地,又是阅兵场所,体现了“文武并重”的治疆方略。

 

万卷楼巍然矗立,藏书数万卷。宋明善本与藏经、东巴典籍交相辉映,见证着木氏“以文治边”的远见卓识。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彰显着“和而不同”的治理哲学。

 

玉音楼金碧辉煌,供奉着六十余道历代皇帝诰命。龙纹镶边的《皇明恩纶录》陈列其中,将抽象的君臣关系具象化为可见的政治遗产,构建起“天颜咫尺”的权威象征。

 

木氏勋祠庄严肃穆,碑刻林立。这里不仅是木氏祭祀先祖的场所,更是传承忠勤报国家训的教化空间,激励后人永葆赤诚。

 

府城不设围墙的开放式格局,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在空间地理上的投影,象征着“官民一体,休戚与共”的理念,展现着边疆治理的包容与智慧。

 

木氏土司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理念和中央王朝经略边疆的治理智慧,无一不凝练于木府府邸的匾额楹联之间,铭刻在建筑的规制形制之中。

 

一城两府——中央王朝改土归流的丽江实践

 

雍正元年(1723年),中央王朝在丽江推行改土归流,首任流官杨馝选址金虹山南麓营建流官府衙,新的府衙刻意避让木氏土司府邸。这种空间上的尊重与疏离,既避开了木氏土司的传统势力范围,又彰显了“居高临下”的政治姿态,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渐进改革”的政治智慧。

 

流官府衙建制规模,“悉如内地”,严格遵循居中对称、左尊右卑、前衙后邸、辨方正位的规制,设有完整的行政架构,全面接管了原属木氏土司的行政、司法、财政等核心权力,其巍峨的仪门昭示着朝廷威仪,庄严的大堂体现着法治精神,考棚文场展现着科举取士的公平,雪山书院传播着儒家教化的光芒。其“大堂巍巍,仪门森森”的规制,宣示着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已然确立,象征着国家权力在边疆地区的规范化运行。

 

与之遥相对望的,是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木氏土司衙署,虽然其辉煌犹在,但木氏土司在历史长河中已悄然退出了政治舞台。

 

“一城两府”独特格局的形成,直观体现了“国家在场”的治理转型,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丽江的统治从间接治理正式迈向直接管辖。

 

木府涅槃——废墟堆里画出的民族同心圆

 

随着木氏土司辉煌时代的落幕,清咸丰、同治年间,历经沧桑的木氏土司衙署在战火中渐次倾颓。更令人扼腕的是,1996年丽江7.0级地震,又使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遭受重创。

 

震后,来自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等各民族的能工巧匠汇聚一堂,经过三年艰辛努力,使木府如凤凰涅槃般再现于世。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木府涅槃,非唯琼楼玉宇的重现,更似一阕中华民族共生的瑰丽诗篇。飞檐斗拱间流转着各民族团结交融的千年絮语,朱甍碧瓦上镌刻着文明互鉴的永恒印记。

 

如今徜徉在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透过恢宏的建筑群,我们既能感悟到中央王朝经略边疆的政治智慧,更能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动。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无声诉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文化互鉴中自然铸就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名档案馆)


来源/中国社会报

责编/李映芳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