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人民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连接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枢纽、更是中缅印抗战的最前沿。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云南各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毅然投身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建立起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局面。云南发布、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与云南网联合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入报道云岭大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英雄事迹以及各族人民团结御侮的光辉历史,进一步激发云岭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桂涛声(1906年至1982年),原名桂独生,出生在云南沾益县卡郎村。15岁时,桂涛声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书,后破格考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8年,桂涛声经中共党员吴登云等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桂涛声与艾思奇、张克诚、毕昌杰等愤然走上街头,开展声援抗议活动,公开揭露、抨击军阀政权。
1928年4月,桂涛声毅然离家赴昆,探索革命真理。经好友丁升堂介绍,投笔从戎,担任第十六军参谋处上尉书记。国民党军队肆意杀害无辜老百姓,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使桂涛声坚定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生观。不久,部队转到湖南,桂涛声经中共党组织考察,由中共党员吴登云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桂涛声、柳湜、周巍峙跟随李公朴前往山西太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途中,桂涛声目睹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单衣薄衫、短裤露膝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送到前线支援抗日,民众自发拿出家里的棉被拆做棉衣支援前线作战的八路军等情景,情感所触,无限感动,于是提笔写了一首小诗《做棉衣》。这首诗被胡绳刊于《救中国》杂志,后来冼星海为其谱了曲,很快在武汉老百姓中传唱开来。
桂涛声铜像 图源:掌上曲靖
桂涛声、冼星海和洪荒等人来到太行山,组建了抗日儿童文工团。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铁壁铜墙”,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在太行山上》歌词。
歌词中这样写道: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歌词出来后,经冼星海谱曲,周恩来试唱后,拍板确定在武汉歌咏大会上演唱。朱德听到后赞赏有加,要求机关干部和战士们都要会唱。
《在太行山上》先后被收入上百种海内外歌曲集,被冠以“抗日战歌”“优秀革命历史传统歌曲”“中国名曲”等美称。2005年,《在太行山上》被选为电视连续剧《八路军》主题曲。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节目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世界推介了《在太行山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涛声到上海复兴中学教书,后转入上海育才中学任教。他把党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从1950年至1977年,他一直兼任上海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责编/和真羽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