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德宏师范学院的傣族剪纸传习馆里,一幅照片被樊涌挂在了墙上显眼处,那是2018年6月22日,缅甸前总理吴巴瑞的女儿内依巴瑞、缅甸前总理吴努的女儿丹丹努到传习馆参观,樊涌给两位外宾赠送剪纸作品时的合影。
“中缅两国人民自古相亲相融,胞波情谊源远流长,我要通过手中的剪纸,让胞波情谊更加醇厚芬芳。”樊涌目光坚毅地说道。
樊涌是云南省委、德宏州委联系专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德宏师范学院东南亚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他拿出剪纸作品,讲起了他的中缅故事……
樊涌教缅甸学生剪纸。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衣带水,缅桂飘香
20世纪80年代,畹町边境贸易十分繁荣。12岁那年,樊涌跟随父母到畹町游玩,潺潺流淌的畹町河,售卖各国首饰、化妆品、工艺品的缅甸商人,甩粑粑、泡鲁达、茶叶豆等缅甸小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第一次有了国与国的概念。更让他惊奇的是,中缅两国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一块稻田的中间可能会矗立着界桩,一条小河沟的两侧就是中国和缅甸,瓜蔓会从一个国家爬到另外一个国家,这样和谐的场景深深地镌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回到学校后,他向老师说起游玩的场景,老师告诉他,芒市有两株代表中缅友谊的缅桂花树。放学后,他在芒市宾馆内见到了这两株枝繁叶茂、高大挺拔、花香四溢的缅桂花树,并了解到这是周恩来总理和缅甸前总理吴巴瑞亲植的中缅友谊长青树,它们种植于1956年12月举行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期间。
樊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剪纸作品创作中,他的一幅剪纸作品叫《缅桂颂》,上面有缅桂花、界碑、孔雀、大象、傣族少男少女等元素,他说这代表着中缅两国人民跨越国界的友谊,像缅桂花一样持久芬芳。他的另一幅作品叫《一江水》,讲述的是中缅两国青年跨越江上的竹桥,在一起恋爱的场景,凸显了“同饮一江水,共叙胞波情”的主题。
像这样的剪纸作品,樊涌创作了很多,更多的作品他还在继续创作。
一视同仁,跃然纸上
“在我眼里,中国学生和缅籍学生都是一样的学生,我会毫无保留地将剪纸艺术教授给他们。”在德宏师范学院,樊涌教授傣族剪纸,虽然傣族剪纸课只是选修课,但因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学生前来学习、体验,其中就有好多来自缅甸的留学生。
樊涌介绍,每一批缅籍学生有20余人,每一次课程1个星期内学完,学生都热情好学,即使语言不通,但通过教授折纸、构图、落剪这些动作,学生也能跟上节奏,完成好一幅剪纸作品。
榕树、佛塔、孔雀,樊涌时常借助缅籍学生身边的元素来进行教学,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后,再播放剪纸动画片提高学生的认知,赋予剪纸作品意象,让剪纸作品开口讲故事。
缅籍学生Nang Aye Myat Phoo第一次接触剪纸,就被剪纸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当纸张在指尖化为色彩斑斓的世界,她便迫不及待地拍照与家人分享。“回到缅甸后,我要当一名老师,除了教学生中文,还要将剪纸艺术教给他们,让他们一同感受中国的文化之美。”Nang Aye Myat Phoo说。
在樊涌的课堂里,除了缅籍学生,还有来自泰国、老挝、越南的学生,他们一剪一纸,剪出自己在中国的留学故事。
一片冰心,情深意长
“作品是一个载体,给人以温暖,让人感到力量。”樊涌认为,文化是推动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7年,他前往缅甸进行文化交流之旅,到了曼德勒、蒲甘,还到了缅甸最北的城市葡萄市,人们称它为缅甸的香格里拉,它的美丽平静,它的原始古朴,它的纯真无瑕,让樊涌觉得那样的场景只有在梦里见过,他一次次按下快门,创作了一组《微笑缅甸》的摄影作品。后来,照片里的牛车、小桥等元素便出现在了他的剪纸作品里。
“中缅两国的文化交流交融还有很大的空间。”樊涌表示,要发挥好德宏师范学院国门大学的作用,让更多的中缅青年自由交流,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在舞蹈、音乐、美术等方面取长补短。他最近有一个想法,就是将中国剪纸艺术和缅甸漆器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艺术空间。
“文化没有国界之分,作品就是最好的交流语言。”谈及中缅交往的美好愿景,樊涌说,文化就是一座桥梁,中缅两国的交往只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顺畅。
谈话间,他随口念起了陈毅元帅的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来源:德宏团结报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