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队伍,调整呼吸,最后两公里就到山顶了,一定要顶住。”消防员李诗豪看了看山顶的信号塔,拖着沉重的脚步努力紧跟队伍,汗水流进眼角。他用手揩了揩汗珠,咬着牙跟着班长赵灿雄在邱塘关登山步道前行。这是近期以来,古城区森林消防中队抢抓夏季训练黄金期,推动三项训演活动走深走实中的一幕。
指战员进行负重5公里越野。(通讯员 木晓东 摄)
邱塘关所在的山区是丽江坝子东南缘的重要地理屏障,海拔约2800至3000米,指战员需要途经3公里水泥路和5公里碎石遍布的山路,垂直上升高度在300米左右,平均行军用时55分钟。清晨6点半,指战员们背负10公斤背架在山下列队集结。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野外8公里负重行军正式开启,呼喊声划破寂静,海拔随脚步上升,指战员们大口喘着粗气,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松懈。
“收、翻、蹬、夹,注意腿部动作。”在丽江市游泳馆,泳池内水花飞溅,400米蛙泳训练紧张进行。指战员们身姿矫健,划水蹬夹动作流畅,浪花在身后拉出整齐水线。紧随其后的静水救援课目更具实战感,训练模拟假人沉入水底,一名指战员从跳板跃入水面,抵近目标后潜入水底稳定控制假人后,以反蛙泳姿势将其安全带回岸边。
地震救援训练开展狭小空间破拆。(通讯员 木晓东 摄)
午后的玉龙大队训练场,地震救援课目正如火如荼进行。空间狭小的破拆现场内,两名指战员操作电动破碎镐对水泥预制板进行破拆,机器轰鸣、灰尘飞扬,参训指战员浑身被汗水湿透,仍专注作业,只为了为被困人员争取获救机会。打开通道后,卫生员迅速携带担架进入,对“伤者”展开救治并转移至安全地域。训练场另一侧的训练塔上,绳索系统架设课目有条不紊。主绳固定、锚点设置、滑轮组组装,指战员们配合默契,10分钟便搭建起稳固的救援系统。竖井救援现场,“被困者”悬于15米深模拟井内,地面指挥员通过对讲机调度,救援队员沿绳索垂直下降,熟练完成固定、包扎、转运等动作。
200米灭火障碍。(通讯员 木晓东 摄)
针对当前防汛压力,水域救援训练更具针对性。营区池塘模拟因连续强降而导致水位突破警戒线,3台不同型号的排涝泵依次测试,水柱喷涌而出,技术骨干仔细记录流量与压力参数。“一组注意,前方有人落水,迅速抵近实施救援。”在支队第二季度野外驻训场文笔海公园内,指挥员通过无人机侦查发现落水者,迅速向正在进行编队行进的指战员下达指令。指战员驾驶冲锋舟,利用“O”型救援法快速将“落水者”拉上船并护送至岸边,过程紧张有序,全程仅用时1分45秒。野外驻训期间指战员还逐一对翻舟自救、活饵救援、操艇技术、水上机器人操作等课目进行实战化训练。
中队在文笔海公园开展水域救援训练。(通讯员 木晓东 摄)
一直以来,中队严格落实周会操、月考核制度。每周五的会操现场,从引体向上的标准次数到班组水泵架设与撤收时间,每个课目都有明确量化标准,每月底的考核倒逼指战员保持良好训练状态。对考核不达标的人员,中队量身定制强化计划,体能薄弱者加练核心力量训练,技能不熟练者由教练员一对一辅导,晚间小群练兵成为提升能力的“黄金时段”。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只有让指战员抓好训练黄金期,在连续高强度的实战化训练中放开手脚,不断夯实体技能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以训强能的目标,让每名指战员掌握应急救援的真功夫。”古城区森林消防中队中队长杨名说。从晨光熹微到夜色阑珊,古城区森林消防中队训练场上热度不减,指战员们不断突破体能极限,精进救援技能,为应对复杂灾害事故筑牢能力根基。
通讯员/木晓东
责编/和真羽
二审/李 桥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