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咆哮的山洪裹挟着泥石退去后,玉龙县鲁甸乡鲁甸村的河岸村道留下了触目的“伤痕”,河道内淤泥结块,房屋周边砂石堆成小山,连片的农田被撕开一道道沟壑……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鲁甸乡的党员干部与四面八方赶来的援手,用掌心的温度续写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故事,鲜红的党旗在灾后重建一线高高飘扬。


“党员跟我上!先清主干道,再进村民家!” 洪水退去的第一缕晨光刚刺破云层,鲁甸乡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带着机关党员先锋队,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淤泥,来到沿河灾情较为严重的区域,带领干部职工搬运冲刷到群众房屋周边的砂石。60名机关干部、20名村干部紧随其后,投入到灾后清淤工作中。大家齐心协力清理堆积在房屋周边的砂石,挽起的裤腿很快沾满泥浆。面对房屋周边的大石块,大家合力搬抬,汗水浸透衣衫也不停歇;遇到淤泥堵塞处,便徒手清挖,确保排水畅通。在“小心脚下!”“这边加把劲!”的口号声中,鲜艳的党旗在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鲁甸村党总支书记和顺承的橡胶手套磨破了3双,掌心被碎石划出道道血痕,却始终守在清淤最前线。“群众望着毁了的家园直掉泪,我们党员多清一方土,他们就能早一天回家。”

“鲁甸村的乡亲们受了难,咱们不能坐着看!”得知灾情的第二天清晨,鲁甸乡其他5个村委会的村民自发组成“互助队”,带着锄头、推车、水泵等工具赶来支援。前来帮忙的张大爷裤脚还沾着自家田埂的泥土:“都是一个乡的亲人,他们遭灾就像剜我的心,多出把力心里才踏实。”
玉龙县应急管理部门调遣的60名专业扑火队员和10名消防员,带着高压水枪、清淤车等“大家伙”火速到位。消防队员握着水枪冲刷路面淤泥,扑火队员蹚进及膝的河水里,徒手掰开堵塞河道的树干,衣服上的泥渍干了又湿,与当地党员干部形成“专业+志愿”的攻坚合力。“我们多清理一米河道,群众下次汛期就少一分危险。” 一名消防员一边擦着脸上的泥水说道。

更动人的是亲友间的守望相助。讯上一组灾民华永飞家的堂屋里,来自周边村组的二十多个亲朋好友正帮忙收拾房屋,“小时候她总帮我,现在她家有难,我们必须来。”这样的故事在受灾村里随处可见,有的送来自家做的热饭热菜,有的帮着照看安置点的孩子,有的默默修补被冲坏的篱笆,点点滴滴的善意汇聚成重建家园的暖流。


“家里的砂石清完了!”“村口的路能过三轮车了!” 晨曦微露时,灾后的村庄还浸在水汽里,党员干部与志愿者已踏着泥泞集结。铁锹与扫帚的碰撞声、邻里间的招呼声、机械的轰鸣声,在晨雾中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大娘您先歇着,这点淤泥我们来清”,一句句叮嘱暖了人心。有人弯腰徒手搬除砖块,有人扛着水管冲洗村道,汗水混着泥水浸透衣衫,却挡不住彼此眼中的坚定。邻里搭把手,干部群众并肩行,废墟上的清理声里,温情正悄悄凝聚,化作重建家园的第一缕力量。

在临时安置点,党员干部询问群众需求,给他们添了被褥、食物和常用药品。“虽然房子被淹了,但有这么多人帮我们,心里暖暖的。”安置点的老人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感激。
清淤车仍在穿梭,重建声此起彼伏。党员干部胸前的党员徽章、乡亲们的草帽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在这场与山洪灾害较劲的战役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愈发坚固,党员的先锋旗帜愈发鲜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正化作最坚实的力量,推着鲁甸乡快步走向恢复生产生活的崭新明天。
通讯员/姚必峰 和华星
责编/和真羽
二审/李 桥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