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凝聚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近日,盈江县委宣传部牵头召开“滇西大盈江 抗战守边疆”专题座谈会,组织近30位专家学者、老干部、地方文史作家代表,系统研讨盈江抗战历史,为红色文化传承搭建学术平台、挖掘时代价值、凝聚奋进力量。

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老干部、部门代表聚焦盈江抗战历史,就各自熟悉领域,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的观点新颖,角度独特,为参会人员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抗战文化盛宴。

陈述(德宏师范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盈江,这片富饶的边疆沃土,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牺牲与突出贡献。从滇缅公路的修建到敌后战场的开辟,从抵御日军奴化到捍卫国家主权,功绩铭刻青史。尤其可贵的是,在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感召下,傣族土司、景颇山官、汉族师生等各族儿女挺身而出,共御外侮。他们的壮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的生动凝聚。今天,我们更应弘扬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用好红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盈江新篇章。

曹先强(资深媒体专家、民族文化学者):盈江蕴藏着厚重的爱国教育资源与历史遗址。浑水沟伏击战遗址,铭刻着远征军与民众自卫队首次联合作战、重创日寇的英勇时刻;木瓜塘古驿道,见证着远征军战士浴血突围的艰险,更传颂着村民冒死收留、翻山越岭护送子弟兵的深情厚谊。这些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丰碑,滋养着一代代盈江人的家国情怀。
李正(独立学者):滇西抗战的核心是争夺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打通中印公路,确保国际援华物资运输通畅。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后,怒江以西沦陷。盈江地处古老的腾八路(腾冲至缅甸八莫)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故中日双方都曾在盈江境内用兵,在日军占领期间及中国军队反攻战役中,盈江爱国民众及上层土司,为保卫家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许元国(县委党史研究室党史股股长):抗战烽火燃至盈江时,当地各族虽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被视作“蛮荒之地”,但从未屈服于日寇的凶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盈江人民迅速团结起来,拿起武器奋力抗击。作为滇西抗战的重要一环,盈江各族武装积极配合抗日军队,既歼灭了敌人,又有效牵制了日军东进力量,为滇西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希廷(原盈江县政研室调研员、抗战亲历者):“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响起时,我呱呱坠地。童年亲历战火,在大人庇护下逃过劫难,恐惧与抗争却深烙心间。七十年前初到盈江,方知滇西沦陷区各族人民的抗战是何等悲壮!盈江军民一心的事迹激动人心:浑水沟伏击、槟榔江‘水鬼’歼敌、芒允保卫战、昔马抗日第一枪……这些壮举,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李林忠(原盈江县史志办主任):抗击侵略、保家卫国是深植于盈江各族人民血脉的传统。从击败缅王朝入侵的南底河战斗,到“马嘉理事件”与铁壁关八年抗英,直至伟大的抗日战争,边疆儿女始终以钢铁意志,一次次捍卫着祖国尊严与领土完整。
袁宏攀(盈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盈江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应该被更多人了解。本次研讨,进一步厘清了关键史实,挖掘出更多感人故事,丰富了对抗战历史的认知。盈江抗战史蕴含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要以此为契机,深入提炼盈江历史文化中的精神标识、当代价值与文化精髓,让更多人真切感受盈江历史与现实之美,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