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泸沽湖管护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系统性保护、科技赋能和社区共管,在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修复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领域成效显著,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生动范例。
近日,泸沽湖管护局工作人员克服复杂地形和天气变化,深入人迹罕至的狗钻洞山地,在实验区范围内的林缘、灌丛和草甸区域,有条不紊地开展植物标本采集与巡护工作。
工作人员开展植物标本采集工作。(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本次行动严格遵循保护区功能分区管理规定。工作人员精心选取样点,成功采集了数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高山亚高山植物标本,每份标本都详细记录了GPS坐标、海拔、生境特征及伴生物种等信息,为完善保护区本底资源数据库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同步开展的巡护工作,有效检查了区域内的生态状况、边界标识,维护了红外相机等监测设备,获取了多种野生动物活动影像。
工作人员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2022年以来,我们组织实施了泸沽湖保护区综合科考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合作,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景观植物与动物多样性等进行了野外调查。初步报告显示,保护区内共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5种,采集植物标本900份。”泸沽湖管护局科普宣教和社区科工作人员和红艳说。
水鹿。(红外相机拍摄)
豹猫。(红外相机拍摄)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泸沽湖管护局历时两年完成全域普查,调查覆盖面积达1680万平方米,发现并管控紫茎泽兰等5种外来入侵物种,为后续精准防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23年至2024年,泸沽湖管护局累计向云南省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送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样品810份,信息平台报送率超过90%。同时,通过开展“综合科考项目”,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家底”更加清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增至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川滇红豆杉、须弥红豆杉尤为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大幅扩充,鸟类从24种增至47种,黑颈鹤、林麝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稳定栖息。
“泸沽湖管护局成立于1986年,经过近40年的保护,泸沽湖的野生动物逐渐增多,脊椎类动物从以前调查的275种增加至364种。今后,我们要依托项目,加大日常巡护力度,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泸沽湖管护局副局长李连翔说。
泸沽湖湿地被誉为“高原肾”,生态功能至关重要。泸沽湖管护局通过签订《核心区禁止划船责任书》、规范猪槽船运营、监测鱼类和候鸟种群等举措,确保湿地生态安全。数据显示,近年来越冬候鸟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水生植被覆盖率持续改善。在候鸟越冬季,智能摄像头和鸟类声音识别边缘设备就会投入使用。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候鸟种群动态,自动识别异常行为,成为护林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去年,我们在外围布设了80个摄像头,保护对象持续增加。此外,泸沽湖管护局还参与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户户治理’活动,通过多方努力,保护成效显著,实现了‘人退鸟进’。”泸沽湖管护局局长安正学说。
须弥红豆杉。(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近年来,泸沽湖管护局通过党建引领、队伍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形成了“巡查—监测—执法—宣教”的全链条保护模式。未来,泸沽湖管护局将推进智慧保护区建设,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深化跨区域协作,与四川泸沽湖片区联动保护;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记者/赵丽军
责编/李映芳
二审/李 桥
终审/杨国钧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