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宁公路上,他们以凡人之躯竖起界碑,风雪雕刻他们的脸庞,却将“平安”深深楔入险途。每一次拦停,都是与死神的擦肩;每一面锦旗,皆是生命授予的勋章。当警灯刺破浓雾,照亮的不仅是险途,更是人间至高的海拔——那里虽氧气稀薄,但守护生命的信念永不断。
交警清理路面落石。(供图)
浓雾中的停车:“为何拦我?”到“幸好拦我!”
8月10日,丽宁公路3100米处,车窗外白茫茫一片,能见度不足5米。雨水不断打在挡风玻璃上,雨刮器来回摆动,勉强清出巴掌大的视野。连续开了两小时盘山路,高反缺氧让我的头越来越沉,困意一阵阵袭来,就在这时,浓雾中突然亮起红蓝警灯,宁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沙力中队的交警站在路中央,打手势示意靠边停车。
我不耐烦地摇下车窗,冷风夹着雨点灌进来。一位年轻的交警俯身靠近,雨水顺着他冻得发紫的脸颊往下淌。“师傅,醒醒神!”他声音沙哑但清晰,“前面雾太大了,还有很多急弯,有落石风险,刚清理过但还是不安全。”他指着前方的大山,食指关节处裂着口子,“前方隧道出口右拐有大弯,千万要慢点开。”
这些话像冰水浇头,让我瞬间清醒,后背渗出冷汗,方才的困意一扫而空。看着交警转身走向下一辆车的背影,我才意识到:这几分钟的停车检查,可能救了我的命!
悬崖边的哨所:沙力中队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要在这么偏远、条件这么艰苦的高山上设检查点?答案写在丽宁公路的历史里。
这条连接丽江古城和泸沽湖的公路,宁蒗县境内50多公里路段是出了名的险段。道路一边是峭壁,常有落石;另一边是深谷,没有护栏。连续急转弯一个接一个,雨雪天路面结冰像抹了油。过去事故频发,救援车从县城赶过来最快要两小时,往往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沙力中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他们的驻地海拔有3100米,一年中有大半年刮大风,夏天也得穿棉衣。2018年1月建队时,只有3间板房,喝水要去山泉眼挑。现在条件好些了,但冬天水管还是会被冻住,得化成雪水用。日常生活物资更是匮乏,队员们每周需要驱车前往县城集中采买一次食物。然而,一旦事故频发,连做饭都成了奢望,忙得脚不沾地时,烤几个洋芋、泡一桶方便面就是他们匆匆对付的一餐。
沙力中队由中队长黄正昌和民警罗正高带领王志刚、杨海东、卢云超、赵海峰、杨天飞5位辅警组成。他们对道路曲折、路况复杂的丽宁公路了如指掌。复杂的路况考验司机的驾驶技术和心态,也考验交警的常态巡逻路检和事故处理能力。队员们需要在丽宁二级公路及周边乡村道路进行常态而高频的巡逻,检查车辆及驾驶人是否存在酒醉驾、涉牌涉证、“三超一疲劳”“一盔一带”等违法行为;也需要快速响应交通事故现场,设置警示标志、疏导交通、勘查现场、划分责任,并协助联系拖车、报保险等后续事宜。黄正昌说,每到旅游高峰期,中队会从凌晨开始出警处理事故,曾有在一天内出警14次的记录。
然而,他们的工作远不止这些。
道路安全的守护人:每天巡路3次,比普通路段多一倍。队员们定期对边坡、桥梁、隧道、交通标志等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中队长的巡查本上记满注意事项:K2531+300米处边坡有裂缝,要重点监测;发现落石马上清理,路面结冰立即撒盐……交通管制往往是因为正在处理这些险情。
驾驶员的“活地图”:“前面3公里大雾,能见度不到5米!”“过弯慢点,路面有积水!”这些导航不会提醒的危险,交警们在检查点一遍遍喊给司机听。连续降雨那几天,他们嗓子都喊哑了,但坚持每辆车都提醒到位。很多游客说,要不是被拦下时听到这些提醒,后果不堪设想。
风雪中的服务站:检查站常备热水壶、泡面和简易工具。去年冬天,两位来自重庆的女士车辆侧翻,沙力中队接到报警后迅速出警,10分钟内赶到事故现场,在安抚好伤员后,中队全员齐心协力把车翻过来。今年7月,李女士的车胎爆了,辅警小卢趴在湿地上帮她换好备胎;去年7月,一家三口自驾出行,因不熟悉山路弯道的驾驶技巧,在过弯时发生侧翻,车辆掉入沟内。当队员和救护车及时赶到现场,发现孩子手臂骨折,家长们则因过度惊吓而神志不清、精神恍惚,于是队员们先做好安抚,再妥善将伤员送医、将车辆抬回……事故现场,他们不光处理事故,还帮车主联系拖车、报保险,安抚受惊的乘客。
“我们希望每一位路过丽宁公路的人,都能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队长黄正昌表示,能让游客、行人在丽宁公路上平平安安,就是沙力中队存在的最大意义。
交警在执勤。(供图)
党建室的见证:锦旗背后的故事
带着好奇和敬意,我走进中队那座蓝顶白墙的小院。推开党建室的门,眼前的景象让我屏住了呼吸——墙上层层叠叠挂满了锦旗。辅警王志刚指着一面卷边的锦旗说:“这是去年除夕夜的事。”那天下雪,一辆外地车滑进排水沟,全中队放弃吃年夜饭,在风雪里忙了4小时,用千斤顶和防滑链把车救出来。车主感慨万分,后面寄来这面锦旗。旁边那面锦旗,是巡逻时遇到爆胎的游客,辅警趴在地上换轮胎时沾了满身油污,游客过意不去,硬要塞钱被他拒绝,第二天特意送来这面锦旗。
最特别的是一面跨越1个多月才送到的锦旗,“是两个小姑娘送的。”王志刚说,“她们的车在半路爆胎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冷又饿,车还是租来的。巡逻的队员看到了,主动帮忙换了备胎,她们很感动,但不知道锦旗送去哪里,几经周折才送来沙力。”
骨子里的坚守:平凡人的不凡选择
傍晚,执勤车陆续返回小院。队员们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着火吃着炒洋芋和咸菜。“前两天的大雨还记得不?”辅警王志刚忽然抬头,眼里有光,“拦下一辆车没多久,前面石头就滚下来了。车里都是游客,下车后冲我鞠了好几个躬,一直在说感谢的话。”他掏出手机,屏幕是他穿着警服和儿子的合影。“我儿子今年高三,总跟同学吹‘我爸在云里站岗’,他还说长大以后也要考警校。”炉灶的火光映着他开裂的脸颊,“在这地方待着,是真累。但想到今天又有人平安到家,就觉得我的累非常值得,行人的平安就是我最大的信仰。”
高山的小屋外风声呼啸,宿舍的铁架床上铺着薄薄的被褥。连续的大雨让许多队员的鞋子从里到外湿透,只能靠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这群队员日复一日地守着这条险路。他们的脸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黝黑,手上布满冻疮和老茧。警服反光条上的荧光,是浓雾中最醒目的路标;他们嘶哑的提醒,是悬崖边最及时的警钟。
风雪中的心灯
离开沙力中队时,暮色笼罩群山。回望半山腰那点闪烁的警灯,王志刚那句“行人的平安就是我最大的信仰”在耳边回响。
在这个手机常没信号、冬天呵气成冰的地方,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守护的意义。每一次拦停检查,都可能避免一场车毁人亡的事故;每一句嘶声提醒,或许拯救了一个家庭的完整;每一面褪色的锦旗背后,都是绝境中重获新生的故事。
当有人抱怨被“耽误”了几分钟时,不会知道这几分钟里,沙力中队的交警正踩着湿透的鞋,踏过雨雪泥泞,在风雪中丈量生命的重量。海拔3100米,氧气稀薄、雾气弥漫,但心中的“信念之灯”却能够穿破层层迷雾,越过重重阻碍,以最快最温暖的光照耀到行人身边。
通讯员/沈宗吉 唐春
责编/和真羽
二审/和众学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