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联动+群众发力 红水塘绘就村美民富图

2025-08-30 18:54:02 阅读量10902 字数1403


在平均海拔 2500 米的古城区文化街道,红水塘居民小组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山间。近年来这个典型的纳西族聚居村落,以 “生态优先、以果为媒”为指引,汇资源、聚民力、融产业,蹚出了一条“生态好、农旅活、民受益、村振兴”的特色发展路。


红水塘居民小组以“果”为媒守生态。(供图)


向资源要潜力:三个联动,激活发展引擎


资源的高效整合,是红水塘破局的第一步。


清单联动让责任“落地生根”。村里围绕“责任、需求、项目”三类清单,搭起权责清晰的资源配置网:76户居民全部分包到位,谁家该干什么、需要什么建材,清单上一目了然;庭院建设明确4-6项核心任务,精准施策让每一分投入都见实效。


协同联动凝聚多方合力。“政府+村委+小组+群众+企业”的多元投入机制,像一根纽带串起各方力量:政府统筹1000余万元、村委配套19.8万元、小组自筹58万元,群众投工1500余人次,企业捐赠物资折合45万元…… 一笔笔投入、一个个身影,汇成共建家园的暖流。


项目联动催生蝶变效应。1200余万元资金整合发力,5个人居环境整治、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等项目落地见效:道路整洁了,庭院变美了,林下药材种起来了,产业筋骨越练越壮,村庄颜值与发展底气同步提升。


在人居环境整治、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等项目的实施后,村道更整洁了。(供图)


向群众要动力:三个坚持,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主角,永远是群众。红水塘深谙此道,用“三个坚持”点燃村民的参与热情。


党建引领树标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村集体+党员+群众”的五级联动模式,让党组织成为“主心骨”:党工委定方向,支部抓协调,党员带头建庭院——3户党员示范庭院率先亮相,村民们从“站着看”变成“跟着干”,积极性像滚雪球般增长。


群众主体唱主角。200余名村民主动投工投劳,1500余人次的汗水洒在村寨角落;1000余平方米临时建筑无偿拆除,没人讲条件;以工代赈让100多人在家门口务工,35.5万元报酬揣进腰包,“自己的村子自己建,建好还能挣票子”成了共识。


共建共享惠民生。挡墙修了1.5公里,柴火架立起25个,花台、步道点缀其间,1000余棵花木让村庄添了新绿,3000平方米新增绿化铺就底色;“每日保洁、半月整治”的村规民约落地,让“一时美”变成“长久美”,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户。


群众的庭院变美了。(供图)


向融合要效益:三个聚焦,拓宽增收渠道


产业是富民之基。红水塘以“果”为媒,在“融合”二字上做文章,让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做强苹果“当家花旦”。1500亩有机苹果基地是根基,村里引进优质品种,建冷链、打品牌,“红水塘苹果”凭着好品质闯出名气,从“论斤卖”到“论个销”,核心产业竞争力持续升级。


做优多元“增收拼图”。350亩中药材示范基地里,药材长势喜人;林下土鸡近万羽,生态养殖成亮点;苹果干、苹果木文创产品透着纳西风情,附加值节节高,“一棵果树”衍生出“一串产业”。


做实农旅“融合文章”。苹果采摘节里笑声甜,研学团队体验农耕乐,山麓帐篷营地成网红打卡点;“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民宿、餐饮火起来,年接待预计超3000人次,农旅融合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


如今的红水塘,山更青、村更美、业更兴、民更富。这个纳西村寨的实践证明:守住生态底色,凝聚群众力量,做活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画卷就能在山间地头徐徐铺展。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通讯员/马思雨 孙 杰

责编/李映芳

二审/和众学

终审/谭元怀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