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抗战“生命线”烽火记忆!漾濞这样守护滇缅公路

2025-09-04 15:49:25 阅读量1945 字数1168

这是一条诞生于烽火之中的路

也是一条用无数生命铺就的路

它看似普通

却承载着中华民族

在抗战烽火中的悲壮史诗

——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横贯崇山峻岭,连接中国云南与缅甸,被称为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在漾濞县境内的里程达63公里,西起四十里桥,东迄胜备桥(亦名顺濞桥)。其中漾濞江大桥至胜备桥的36公里路段保留至今并正常使用,从未改道,被历史研究者称为“最后的滇缅公路”。

近年来,漾濞县持续收集文物史料,讲好抗战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守护好滇缅公路抗战遗址。通过规划筹建滇缅公路文化博物馆、打造太平村乡村记忆馆等举措,让历史照亮新时代奋进之路。

走进太平村乡村记忆馆,仿佛开启了一段时光之旅。馆内陈列着200余件珍贵的历史实物、照片和史料,这些展品大部分由党员群众自发捐赠,无声诉说着从抗战时期修筑滇缅公路到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建设家乡的动人篇章。

太平村乡村记忆馆

馆内一个沉重的石碾子格外引人注目。1937年11月至1938年5月,漾濞人民用双手和极其简陋的工具,仅用半年时间提前修建完成了滇缅公路,这类石碾子就是当年的“压路机”。

石碾子的重量各工地不一样,轻的在两三吨之间,重的达五六吨。老百姓们就像纤夫一样光着上身拉着石碾子在压路,往往是几十个人一起拉。上坡时石碾子比较容易掌握,但下坡时石碾子产生的惯性太大,很难控制,导致事故时有发生,来不及躲避的民工常常因失去控制的石碾子致伤致死。

开车行驶在滇缅公路漾濞段,道路从山脚盘旋而上至山顶,路的一侧是崖壁,另一侧往下能看到幽深的谷底,足以想象滇缅公路漾濞段修建过程的困难。这一段路也被称为“血线36公里”,漾濞人民曾为修建这段路付出了巨大代价。

杜国彪

中共漾濞县委

党史研究室主任

滇缅公路修筑时,仅漾濞县就征用民工1.8万人,死亡民工至少200人,伤者不计其数。据《漾濞县财政志》统计,1938年全县征调粮食1.2万斤、铁器3吨......1940年至1942年,漾濞民众曾多次冒着日军轰炸危险抢修被毁路段。

在苍山西镇秀岭村范围内的滇缅公路,至今还保留着5.6公里左右的弹石路面,车子在路面行驶时会有颠簸感和嗡嗡的异响声,这段“活化石”般的道路,是历史记忆的实体见证,无声地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作为贯穿漾濞的历史脉络,滇缅公路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更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大瑞铁路漾濞站和大漾云高速建成通车,漾濞融入大理市“半小时经济圈”,为滇缅公路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杜国彪

中共漾濞县委

党史研究室主任

下一步,我们将从抢救性保护、系统性研究、创新性宣传、融合性利用四个维度积极配合推动滇缅公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时,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观光、户外运动、军旅体验、乡村休闲、森林康养、文化度假等多元功能配套开发徒步运动项目,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

来源:掌心漾濞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