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面临“垃圾多、杂物多、柴火多”困境的传统纳西村寨,如今已蜕变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新样板。近年来,古城区文化街道文化社区红水塘居民小组通过“向资源要潜力、向群众要动力、向融合要效益”的“三向”发力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漫步于红水塘居民小组,洁净的村道蜿蜒延伸,缤纷的花木装点着别致的庭院,千余米果园步道环绕着硕果累累的苹果林……这幅生机勃勃的田园图景,得益于一场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
红水塘居民小组宽敞的村道。(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向资源要潜力,激活发展新引擎
“我们红水塘居民小组过去‘三多三乱’问题比较突出。”古城区文化街道文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和雪莲说,为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夯实产业根基,自2024年6月起,社区统筹整合资金1200余万元,精准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绿美庭院建设等5个关键项目。
红水塘居民小组一角。(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居民小组共同完成了1.5公里挡墙、25个柴火架、10余个简易花台、1000余米果园步道的建设,种植特色花木1000余棵,新增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水塘居民小组的果园步道。(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向群众要动力,激发创造新活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社区严格落实“以工代赈”机制,广泛动员村民投工投劳,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极大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红水塘居民小组的村民同心协力建设美丽新家园。(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我是党员,肯定要带头做。”居民和贵华说。通过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村里的柴火、农机具等有序规范摆放,红水塘居民小组的人居环境实现了从“乱”到“治”的整体提升。
红水塘居民小组的小花园。(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向融合要效益,拓宽富民新路径
产业融合是红水塘居民小组发展的关键。在聚焦1500亩有机苹果核心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该小组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苹果采摘和生态观光等产业,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
红水塘居民小组的果园里,苹果挂满枝头。(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林下种植的木香。(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种植大户和冠全说:“我家种植了约50亩苹果,销路很好,还有游客过来采摘,今年的年收入预计超10万元。” “我家种植了林下木香40多亩、茯苓20亩,养殖鸡2000只、山羊100只,年收入可达40万元至50万元。”红水塘居民小组组长和朝廷说,今后,将带领小组居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增收。
红水塘居民小组的村民忙着采摘苹果。(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如今,红水塘居民小组的苹果更甜了、业态更丰富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今年已成功接待研学团队300余人,预计年接待人数超3000人次。“下一步,我们将探索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和雪莲对未来充满信心。
前来红水塘居民小组参观、体验采摘的人络绎不绝。(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从改善人居环境的“硬件”升级,到激发内生动力的“软件”赋能,再到三产融合的“效益”增值,红水塘居民小组的“三向”发力,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效”合一,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记者/赵丽军
责编/和真羽
二审/和众学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