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谈纳西族对抗战的贡献
●李群育(古城区)
抗日战争中,丽江的10多个民族奋勇当先为国而战、为中华民族而战,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本文仅以丽江纳西族为例,粗略介绍丽江各民族在抗战中的贡献。
原丽江县有3000多人上前线,有1000多人壮烈牺牲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丽江虽地处抗战后方,纳西族人口在当时只有10万左右,但原丽江县有3000多名各族儿女奔赴抗日前线,其中有1000多人为国捐躯。
抗战中还涌现出不少纳西族优秀将士,如,中将李汝炯、木壬林;少将和吉光、刘赞先、和成钧、和殿邦、周咏南、傅恩泽、木翠华、李泽阳、俞杰才等;战功卓著的杨煜明、和立信、和中立、杨辉汉、杨奉先、和达、和泗泉等。
纳西族将士在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浙赣会战、中条山之战、滇西抗战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其中,曾任南京炮兵第一旅旅长、武汉会战炮兵总指挥的李汝炯,先后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以及保定战役、石家庄战役等。在南京保卫战中,杨煜明指挥高炮连击落16架日军战机,创造抗战以来的首个空战辉煌战果,受到特别嘉奖。木壬林曾任第一混成旅旅长、湘鄂赣游击区总指挥兼襄樊通城纵队司令、中国远征军中将高参等职,率部转战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战功赫赫。因积劳成疾,木壬林于抗战胜利前夕病逝。木翠华在台儿庄战场身先士卒,“浴血月余,受创五处,几至以身殉国”。和殿邦率部转战鄂、湘、赣等战场,战功卓著。1945年9月,他任第一方面军先遣指挥部总指挥,率部前往越南受降。刘赞先、和庆善、和成钧等率部在各战场奋勇杀敌,屡立战功。木尚训是“飞虎队”中的纳西族射击手,1944年6月在滇西怒江空战中击落一架敌机。
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1000多名纳西族儿女中,包括在台儿庄凤凰桥争夺战中壮烈牺牲的少校营长吕凤勋;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最终在赣北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和中立;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战士赵有庚仅有20岁;在云南腾冲归化寺伏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排长李炳仁仅有22岁(葬于腾冲国殇墓园)。此外,还有同胞兄弟一起牺牲在抗日战场的纳西族战士。
许多阵亡的纳西族战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据玉龙县的抗战老兵和文位回忆,当年参加60军出滇抗战时,他所在的连队中有不少丽江老乡,但在台儿庄禹王山战斗中,全连战友大部分牺牲。战后,连队中活着回到丽江的只有3人:和文位、李士全、杨老五。
据《抗战中的丽江》一书,抗战时期原丽江县阵亡人员名单中,目前留有名字的只有210位,包括南京市档案馆台儿庄阵亡人员名单中的111人。抗战中牺牲的纳西族将士,仅台儿庄战役中就达数百人。据纳西族东巴和士诚回忆,1939年4月在今玉龙县鸣音镇举行的祭奠抗战英灵活动中,灵堂内有284位烈士的灵位。
参加过抗法战争、曾任贵州省代理省长的陆军中将和继圣,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纳西族军人。1939年2月初,日寇轰炸贵阳时,80岁高龄的他冒着危险毅然走在反侵略示威大游行队伍的最前头。他还给蒋介石发过请战电,要求率部上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
抗战时期的纳西族中共党员杨尚志在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教官期间,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言行,后以“异党嫌疑、泄露机密”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杨尚志回丽江后曾任中共“边纵”七支队副司令员。
抗日战场上的纳西族军人英勇善战,没有一个投降的、当伪军的,更没有一个当汉奸的。
抗战时期,身处敌后的纳西族儿女也多有民族气节。如,李耀商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曾任中国驻南洋领事馆领事,日军占领南洋诸地后,不愿留下来当汉奸,历尽艰辛回国。又如,北大学子李汝源在日寇占领北平后,全家生活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一个在天津日伪政权任职的旧友知道他精通日语,劝说他到天津共事,李汝源愤然拒绝说“宁可饿死,决不做汉奸!”(见《家国情怀:丽江先贤录》)。

丽江古城一角。
民众自发创办报刊,吹响抗战的号角
国难当头,纳西族民众自发自费创办宣传抗战救亡的“一刊两报”,大力宣传和动员滇西北各民族团结抗日,吹响抗战的号角。
“一刊”是《丽江旅省学会会刊》,在旅昆纳西族学者方国瑜、李群杰、和志坚、周光宇、余仲斌、赵景源、李寒谷等倡议下于1938年7月创办。李群杰(时任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在《发刊词》中写道:“全国上下,应抱定‘非团结一致不能抵抗空前的巨敌,非长期抗战不能把握最后胜利’的信念,努力奋斗,以打击暴敌”“以家乡的立场言,我们是青年的哨兵,文化的运输队,有责任传播抗战文化”“鼓起大家爱国的情绪,一致起来支持这个战争,这个光荣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创刊号上还发表了李群杰撰写的《半年来时局演变概观》,认真分析了国内外抗战形势,批判了亡国论,预测了战争的发展趋势。同时发表了李寒谷、方国瑜、和万松、李蕴章、严承典、李觉民、集泓、景源等撰写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宣传抗日、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的办刊宗旨。1939年9月出版的《丽江旅省学会会刊》,刊登了李寒谷的《告三仙姑民众书》,呼吁原丽江县民众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后由于经费和人事变动等原因,《丽江旅省学会会刊》停刊。
“两报”是《丽江大众壁报》与《丽江周报》。由张星泽、和月池、和集柑、牛维道、和集琼、周国强、李育南、李德秀等纳西族青年自筹经费创办的《丽江大众壁报》,以宣传抗日救国为办报宗旨。因当时难以解决报纸印刷问题,先期以手抄壁报的形式发行。1940年元旦,首期《丽江大众壁报》在丽江古城四方街、关门口、万字桥、科贡坊、双石桥、小石桥、书院街、民教馆等处设置的木框架报栏上架,后期在束河、白沙等地也有报栏。壁报社址设在县民教馆内,每月逢五之日出刊,栏目有“抗战消息”“国内外要闻”“时评”“地方消息”“竹枝词”等。每到壁报刊出之日,丽江民众奔走相告,争相阅读。手抄壁报出到40多期后,因经费和印刷问题得到解决,从1942年元旦起改为石印报,同时改名为《丽江周报》,发行量达500多份,发行范围由原丽江县扩大到鹤庆、剑川、兰坪、永胜、华坪等县。
1944年底,《丽江大众壁报》停刊,共出了50多期。《丽江大众壁报》与《丽江周报》在原丽江县及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抗日救国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激发了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战作贡献的爱国热情。
纳西族民众自发创办抗战救国报纸的行为,在中国报业史和中国抗战历史上罕见,是民族地区通过舆论引导动员全民抗战的典范。历史上,丽江还曾发行过以唤起民众、抵御外侮、救国图强为主旨的《丽江白话报》(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创办),它是云南较早出现的现代报纸,是中国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报纸之一。
发挥茶马古道优势,做好抗战物资供应中转站
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中转站与商品集散地。抗日战争中期,茶马古道一度成为国际援华物资仅剩的陆上通道之一。当时的丽江古城有1200多家商号,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富滇银行等均在丽江古城设立了分行或办事处,因此成为抗战中后期后勤物资供应重要中转站,每年从印度通过马帮运输到这里的货物多达2万驮,为缓和战时物资紧缺发挥了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际援华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也进入丽江。在俄国人顾彼得的主持下,丽江的“工合”开展得风生水起,毛纺、造纸、皮革、油料、矿产等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毛纺业“成了云南省毛纺工业的大中心”,为发展地方经济、支援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战火没有直接烧到丽江,但身处后方的广大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奋勇支援前线,如,认购“救国基金、公债”“救恤费” 等新滇币40多万元、国币700多万元,征购军粮6000多万公斤、军马1598匹。纳西族民众还捐了75000 块银圆用于军队购买飞机。在粮食难以自给的情况下,全县人民节衣缩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征缴军粮的任务,其中,1942年的140多万公斤军粮靠人背马驮,翻山越岭数日送达大理,并及时发往滇西抗战前线。

泸沽湖秋色。
善待来自沦陷区同胞,推动发展教育抗战
“七七事变”后,众多内地高校迁到云南,来自沦陷区的同胞也纷纷涌入云南,其中,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合办为西南联大。
不少来自沦陷区的同胞得到丽江各族人民的真诚接纳。纳西族人民与他们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丽江“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当天,丽江各族群众、来自沦陷区的同胞在黑龙潭公园集会并合唱抗战救亡歌曲,许多来自沦陷区的青年教师在现场放声痛哭。李霖灿曾深情回忆:“我至今尚存感激:丽江的父老见我们无所依归,便特别仁厚地予以护佑、扶持,遂使我们有了温暖的安全之感”“在我最艰困的时候,你们接纳了我;在我生命最茁壮的时候,你们保育了我,度过了逝水流年最美丽的一段时光”。抗战中的丽江,成为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一方水土。
一大批学者、教师的到来,也给丽江的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新视野、新动力,有力推动了丽江教育的发展。来自内地的秦仁昌、李鲸石、王金钟、刘绍庭、彭曜、刘云中、罗铁鹰、刘鲁等,曾应聘到省立第三中学任教,与周霖、杨天佑、木松园、赵景源等本地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精诚团结,共同创造了学校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少丽江学子考入西南联大、云大、中法、华中等高等院校,杨凤、和惠祯、方宝贤等考上留美预备班。丽江中学成为当时全省最好的中学之一。
抗战时期,丽江的学校数量不减反增:中学由1所发展到3所,新建了国立丽江师范学校和县立中学。国立丽江师范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沦陷区,包括朱通、夏明、李明宇、冯国楣、李晨岚等才俊。国立丽江师范学校面向滇西北地区招生,重点培养各民族的小学教师,前后招收师范科5届5个班、简师科3届4个班,共600多人,他们毕业后大多成为滇西北革命运动的骨干。
在丽江县女子简易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县立中学,成为集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中等学校。
丽江民众还积极捐资新建、扩建小学,如,三仙姑小学、束河中心小学、文伯小学、乐群小学等。
抗战时期的纳西族学前教育从无到有,杨超然、周霖等牵头组织民众捐资创办了黄山幼稚园。“国民政府中央教育训导团”前来丽江视察时称:“ 全国幼儿教育,自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之后,当推丽江黄山幼稚园。”
支持开通驼峰航线,救援美军坠机人员
抗战时期,丽江人民积极支持建设驼峰航线,全力救援美军坠机人员。
1942年5月,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后,中美开辟了一条西起印度阿萨姆邦,跨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到达昆明的新航线“驼峰航线”。
据统计,航线开通后的3年间,共飞越运输机8万架次、运送物资80多万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但因气候等因素,航线上先后有609架飞机坠毁,牺牲或失踪的机组人员近2000名。
有关资料记载,失事飞机上的机组人员获救生还者不到40人,其中9人在原丽江县境内获救,丽江民众还为 8名坠机牺牲的美国军人立碑安葬。
1943年大年初一,一架美军飞机坠落在丽江县“余朵罗”,4名跳伞的机组人员全部被附近村民救起。其中,3人降落在金沙江西岸的山林之中,被三仙姑一带的村民救起;另一人降落到金沙江对岸,被当地村民营救后过江送回丽江,与其他3人会合。这4名美军飞行员伤愈后被安全送回到祥云基地。
1943年12月17日,一架美军飞机在原丽江县太安乡木什村附近坠机,跳伞的5名机组人员全部获救。其中,3名飞行员被雄古村村民救回村中,另外2名飞行员被木什村村民救回。当年17岁的中学生和振文曾与美军飞行员用英语进行交流。次日,几名飞行员离开雄古村前往丽江白沙机场时,还送给和振文一支派克水笔、一件衬衣、一顶帽子作为留念,并留下了通信地址。时隔60年后,2004年7月,驼峰航线美国飞行员约翰、理查德、罗西等20名“二战”老兵重游丽江时,将一枚 “二战” 驼峰航线纪念章送给时年78岁的和振文。
1944年7月30日,一架美军轰炸机在原丽江县七河乡上空坠毁,8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丽江民众和英国传教士安牧师夫妇赶到现场,把烈士残骸抬回到丽江古城,丽江各界为遇难英烈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活动,并按纳西族风俗将他们安葬于五台山下。
墓碑上的中文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三十日,美国空军第二十轰炸机队战士八人为盟国殉难于丽江金龙乡之忠骨合葬此墓。1944年。”
墓碑上的英文内容为:“谨以纪念E·R·格拉斯少校、C·R·豪威尔上尉、H·摩根中尉、J·斯默克中尉、L·E·肯维亚特科斯奇少尉、J·J·梅德林少尉、G·H·奥洛森技术军士、E·E·施帝菲尔德技术军士。以上为美利坚合众国空军第二十轰炸机大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1944年7月30日牺牲的将士。”
抗战胜利前夕,美军将这8名飞行员的遗骨运回国,而当年所立的墓碑现存丽江市博物院。
由于丽江的重要地理位置,为加强航线的导航、救护、加油等工作,美军在原丽江县白沙乡设立了航空指挥站,修建了“纳多课”机场。
修建机场时,为了让驻地美军用上清洁的水,每天有3个当地村民把山泉水送到军营。当地村民还经常邀请美军人员到家中做客或参加民俗活动,驻地美军也经常与当地纳西族青年踢足球,双方之间结下了较深的友谊。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