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巧家县小河镇找准辖区荒山荒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将昔日闲置的“沉睡土地”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田”。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多亩,拖车村种植户鲁尚军、刘泰安凭借特色种植,成为当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领头人”。
“我们这边荒山荒坡多,闲置着可惜,不如利用起来种中药材。”在拖车村的中药材种植地里,鲁尚军一边查看麦冬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如今,他已累计种植30多亩中药材,其中麦冬、滇银花占比大,两类药材收益均十分可观。“滇银花每亩能产干货600公斤左右,麦冬每亩能产300公斤左右,算下来收入很不错。”
种植过程中,鲁尚军吸纳当地老百姓参与田间管理,按每天100至120元的标准支付劳务报酬,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一个人一天能有100多元收入,大家干活也有劲头。”鲁尚军说,明年他还计划成立合作社,把更多农户拉进来,让“独富”变成“共富”,让大家一起分享产业红利。
同样在荒坡上“掘金”的还有刘泰安。今年,他回到拖车村,开垦了60余亩荒山荒地,不仅种起中药材,还摸索出“中药材+粮油”的套种模式,在药材地里间种木本油等粮油作物,实现“一地双收”,最大化提升土地效益。“这样种既不耽误中药材生长,还能多收一季粮油,划算得很。”
对于产业前景,刘泰安信心满满。他透露,再过一个月左右,自家培育的粮油作物和中药材的秧苗将全部移栽下地,预计明年中药材与粮油套种规模能扩大到100亩左右。更让他安心的是,早在种植前,他就与重庆多家制药厂、饮片厂签订了购销合同,从源头解决了销路问题。“合同签好了,种出来的中药材和粮油不愁卖,收益有保障,大家跟着干也放心。”
如今,在小河镇,像鲁尚军、刘泰安这样的种植户正不断增多。荒坡变“宝地”,药材成“金苗”,中药材种植不仅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更搭建起群众稳定增收的桥梁,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