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摩梭家庭照片展”在宁蒗县永宁镇瓦拉壁村开幕。展览以摩梭家庭影像为核心,从13个家庭收集整理了跨越70余年的照片,精选600余张,以“家的面孔”“大地之上”“火塘印记”“边界之外”四个单元呈现 。
摩梭非遗馆家庭影像展开幕。(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展览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青年学者、摩梭非遗馆联合策划。最早的影像拍摄于1952年,最新的则来自今年,这些照片见证了摩梭人在家庭生活、节庆仪式、劳作场景与对外交往中的历史变迁。
正在观展的瓦拉壁村民。(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展览的灵感源自开展田野调查时,几乎每家祖母房外墙上都挂着相框,照片的数量和时间跨度都很大。”策展人胡鹏愉说,“后来我意识到,这些影像不仅仅是个人与家庭的记忆,也折射出整个摩梭族群的变迁。”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青年学者、策展人胡鹏愉。(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据胡鹏愉介绍,此次展览与传统摄影展不同。照片全部来自摩梭家庭,是瓦拉壁村民自己的表达,呈现的是最真实的日常,由摩梭人自己发声。她坦言,在筹备过程中曾有过焦虑,但村里的阿妈们慷慨地把珍藏的照片交出来,让她深受感动,也更坚定了办展的信心 。
精心布置的照片。(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悬挂在树上的照片。(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在纺车上的照片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这些老照片封存着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瞬间的光影与呼吸。它们不仅是生活的纪实,还是民族记忆的档案,承载着摩梭人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与文化认同。开展当天,就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村民前来观展。据介绍,此次摩梭家庭照片展将在摩梭非遗馆持续展出到9月末。
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在影像展现场合影。(丽江融媒记者 李扬 摄)
记者手记:
丽江宁蒗的一个小山村里,几十年间散落在摩梭家庭里的老照片,被重新汇聚在一起。不同于常见的整齐相框,这些照片或夹在纺线间,或悬挂在树上随风轻轻摇摆;或散落在木桌上,带着岁月的折痕;或悬挂在老旧的纺车上,或直接放在地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走进展厅,你必须不停移动身体,才能逐一与这些影像相遇。
当代艺术家霍克尼批评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单点透视,在他看来,人类的观看并不是单点、凝固的,而是随着脚步和时间不断展开的。
展览现场的照片正是通过“多点透视”的方式对抗了这种局限。不同年代的黑白照与彩色照并置,旧影像与新影像相互辉映,个人肖像与集体合影交织,观众在行走中体会到时间的层叠与记忆的拼贴。这种观看不再是瞬间的凝固,而是如同霍克尼所强调的“移动的眼睛”:世界是通过步行、转身、靠近、离开而逐渐完整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并不只是记录,它们还承载着摩梭人特有的文化与情感:火塘边的温情、节日舞蹈的欢腾、长者的笑颜与孩童的天真,都在一张张影像中定格,却又在展览空间里重新“活了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影像展示,也是一次记忆的聚会。它让观众看到一个族群在日常生活中的坚韧与温暖,也让人思考影像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它不是孤立地记录,而是连接个体、家庭与族群的纽带。
走进摩梭非遗馆家庭照片展现场,你会发现:摩梭家庭影像展用最朴素的照片,完成了最深情的叙事——真正动人的并不是影像的清晰度,而是其中流淌着的记忆、情感与民族文化的力量。
记者/李 扬
责编/李映芳
二审/和众学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