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8点,在丽江市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的现代花卉园区二号大棚内,和月华正察看玫瑰花的长势,并熟练地抹去多余的侧芽。这名80后“新农人”的一天,总是从泥土香和花香交织中开启。她曾是贵峰社区保吉村的普通农村妇女,如今已是管理着40多名工人的种植小组组长,更是这片“花花世界”里的追梦人。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这批发往昆明的玫瑰,后天要达到3级开放度。”和月华穿梭在玫瑰花海中,一边抹芽,一边向记者介绍,时下正值玫瑰采摘高峰期,每天都有鲜切花供应市场。

和月华。(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和月华是纳西族,已在园区工作3年多。从最初对种植玫瑰花一无所知,到经过公司培训变成田间种植工人,再到现在成长为种植小组组长,她在这里实现了自我突破与价值提升。“2022年3月第一次走进花卉园区时,对玫瑰种植还一窍不通,更别说修桩、回桩这些技术活了。”和月华回忆道,当时,从最基础的采花、压枝、抹芽做起,每天弯腰上千次,手指被花刺扎破是常事。
“管理玫瑰需要特别耐心和细心,得读懂花的‘需求’——阳光、温度、湿度、水肥等。我们得尊重并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不能有一丁点儿马虎。”和月华说,比如剪花时要认真观察开放度、花瓣颜色、留桩等问题;修桩、采花都要把握好时机,还要根据不同品种调整养护方式,每一个环节她都精益求精。白天跟着老员工学,晚上回家翻阅资料,学完了《切花玫瑰栽培技术》后看视频,3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她对每种玫瑰的生长规律都了如指掌。
——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3年前,和月华还要奔波到城区打工。如今,她月均收入四五千元,旺季能超7000元。“园离家很近,我现在只要骑10多分钟电动车就能回家,既能挣钱,又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生活成本也降低了。她笑着说,起初村里只有她一人来这里工作,后来大家看到她的变化,陆续加入,现在已经10多个人来到这里工作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和月华言语中透露着满足与自豪。目前,像和月华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已有300余人,月均收入约4000元,高峰期可达7000元。村集体还以资金入股彩色马蹄莲项目,年分红突破30万元。“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增收,大家也乐意来园区帮忙,真正实现了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和月华说。

和月华在花卉园区分拣玫瑰花。(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园区考察,亲切询问和月华的工作。她激动地回答:“这一片花田都归我管。”“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夸了我,这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花卉园区的一名产业工人,我要邀约更多姐妹来园区就业,一起种出更多、更美、更优质的花,让丽江鲜切花卖得更远,也让我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丽。”和月华说。
——如花一般绽放的幸福生活
“对于‘幸福产业’的亲身体验,可以从家庭、事业、人生价值3个方面来定义。”和月华说:“对家庭幸福的定义是逢年过节陪着家里老老小小,和和美美地吃一顿饭,早晚照顾老人,陪伴孩子,在花卉园区就业这个幸福我感受到了。事业的定义就是有一份自己喜欢的、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花卉公司给了我这份事业。人生价值就是把我的快乐、我的笑容传递给更多周边的人。在这里,我和同事们每天一起有说有笑,心情也像花儿一样美丽。”
尽管大棚温度常超30摄氏度,她仍每日坚守8小时。和月华告诉记者,“每当听到游客惊叹‘哇,好漂亮,好喜欢!’我就能感受到作为种花人的价值和快乐。”
在和月华看来,花不会自己长好,需要人悉心照料;生活也一样,幸福要靠双手创造。“如今我们花农吃上了‘产业饭’,端稳了‘致富碗’。就像这些玫瑰,想要开得灿烂,就得一步一步踏实努力。我愿意永远做花香里的追梦人。”她说。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