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
推动丽江古城焕发新光彩

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省丽江市,强调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丽江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积极探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新方案、新路径。
创新组织体系,推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协同联动
构建综合保护格局,以组织联建带动旅游联管、城市联治、活动联办和遗产联护,推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机制不断优化。
推动组织堡垒在一线筑牢。坚持全域保护管理工作思路,制定《丽江市城市旅游党建“三城联动”实施方案》和《丽江市城市旅游党建“三城联动”联盟章程》。由县(区)挂钩领导担任“三城”(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区域党建联盟第一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党建联盟党组织书记,挂联的市区直单位、辖区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健全例会、议事决策、联席会商等制度,共同研究解决遗产保护、景区建设、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等问题和事项。
推动网格管理在一线实化。全面充实网格力量、完善网格工作机制,强化社区治理,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网格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设立三级网格。大研古城设立景区网格1个、社区网格8个、片区网格28个,按照“多网合一、一格多员、一员多用”的原则,确保每个片区网格配备3名网格员,网格长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有效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推动社会力量在一线共治。打造服务阵地,发挥阵地凝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设立古城党员服务驿站、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之家、游客服务岗亭。用活群团组织、女子民兵队、古城文化名人、商户、志愿者队伍等力量,广泛吸纳流动党员、在古城务工外来人员,带动“老丽江人”与“新丽江人”共同参与景区、社区、遗产区的文明劝导、民情收集、政策宣传、平安巡查等工作,不断凝聚古城先锋力量。推行“对话古城”“天井话民宿”等协商议事制度,共同打造“10分钟景区应急处理圈”“15分钟生活圈”,初步实现景区、社区、商户、居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坚持保护为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发挥重要文化地标作用,深耕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引领文旅消费热点,用新产品新业态带来新流量、创造新消费、实现新效益。2024年,进入丽江古城景区的游客达2217.77万人次,同比增长16.66%。丽江古城品牌价值对丽江经济社会贡献率达63%,成为丽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深度推进以文促旅。实施文化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兼顾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通过举办“和美古城”、民谣音乐广场、古城跨年夜、纳西乐舞大赛等高质量系列文化活动,常态开展传统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实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统一开展旅游策划宣传促销,推出“文化遗产游”“红色文化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精品旅游线路;创新旅游产品,开发“丽江瓦猫”等系列文创产品;着力打造文学、美术、音乐“三张名片”,“和美古城”文化品牌不断形成,“舍不得的丽江”成为广大游客心之向往。
动态平衡业态风貌。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制定实施了《丽江古城内经营项目目录清单》和《丽江古城市场经营项目准入退出管理暂行办法》,将古城内经营项目划分为扶持类、倡导类、不鼓励类、禁止类四类,强化经营项目类别监管,对传承、弘扬、展示传统文化特色的店铺等鼓励类项目给予大力扶持,有效管控店铺风貌,持续导入文化业态。目前,古城内共有客栈、餐饮、酒吧、摄影、商品零售等经营户5214户。
奏响民族团结强音。依托古城800余年历史沉淀,保护利用好木府等重要文化地标,创新“一景一故事”讲解模式,将“忠义”牌坊、跨民族友谊等20余处文化符号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大力弘扬边疆各族群众的爱国情怀和传统,打造《木府风云》等IP,积极开发研学课程,木府年均接待学生5万人次,构建起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矩阵。
(来源:《旗帜》2025年第5期;作者系丽江市委书记)
来源:旗帜网
图片:马登科
责编:雷凤姣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