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咖啡江湖是云南的“根”与各地的“魂”共生

2025-10-09 14:46:38 阅读量1419 字数1145

最近贵阳被网友冠以“咖啡之城”的称号,虽然这仅是网友的评价,没有足够的权威性,但仍让人大感意外。国内重要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也报道了这一现象。不少人替占全国98%咖啡种植量的云南捏了把汗。但在这场看似“错位”的城市竞争中,真正的智慧或许不是争抢称号,而是读懂咖啡经济的双重密码——云南的“产地之根”与各地的“文化之魂”本可互为支撑。

贵阳的突围堪称“无米之炊”的典范。这座内陆城市凭借每2000人一家咖啡店的密度、10余位国际和国内咖啡赛事冠军的底蕴,让“折耳根美式”成为文旅新符号。其秘诀在于把咖啡变成了城市文化的“翻译器”:将本地风物融入味觉创新,用社群氛围诠释生活方式,让一杯咖啡承载起山地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咖啡+文化+生活”的融合之道,恰恰迎合了消费者对在地体验的渴求。

对云南而言,这非但不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市场机遇。中国人均每日咖啡豆消费量仅0.49克,市场增量空间巨大。各城市用创意打开的消费缺口,最终仍需优质产地支撑——就像昆明海关数据显示的,2025年前8个月云南咖啡出口额已达7亿元,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容只会让“云咖”更具议价权。云南近年推动的精品化转型,从扩大“云咖2号”种植到发展咖啡庄园文旅,正是在夯实产地根基。

云南咖啡与全国各城市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各地缺的是稳定优质的豆源,云南愁的是品牌溢价与消费认知。此前云南咖啡多以原料出口,品牌知名度不足,而各地把咖啡做成文化符号的思路,恰好能为“云咖”提供价值升级的范本。就像普洱的咖啡庄园可借鉴贵阳的社群运营,贵阳的特调创新也离不开云南的精品豆支撑。

网友们热衷于争论两地优劣,却忽略了咖啡产业链的共生本质。云南的底气在于“从种子到杯子”的全链条基础,2024年120万亩种植面积和14万吨产量是无可替代的硬实力;贵阳的优势在于“从杯子到生活”的文化转化,这种能力能让更多人爱上咖啡。当云南的精品豆遇上贵阳的创意调制,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效应。

如今云南早已开始行动: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汇聚百辆咖啡车,冷萃科技的冻干技术让“云咖”走进高端商超,这些都是产地与市场的连接尝试。而贵阳成立咖啡产业学院、出台扶持政策,也是在补供应链的短板。

咖啡江湖从不是独霸天下的游戏。上海的连锁规模、成都的消费活力、贵阳的文化创意、云南的产地根基,与全国各地的咖啡消费市场,共同构成了中国咖啡经济的生态图谱。对云南而言,乐见贵阳的成功,本质上是乐见消费市场的成熟;对贵阳来说,依托云南的产地优势,才能从“故事之城”走向“产业之城”。

当云南的咖啡豆遇上全国各地的创意调制,当产地的厚重根基撑起消费的文化创新,中国咖啡经济才能真正既扎下深根,又扬起高帆。这或许比争抢一个“咖啡之城”的称号,更有长远价值。

来源:都市时报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