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发布会上省能源局就“十四五”期间云南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作介绍。

“十四五”前四年
能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
“十四五”以来,云南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强省,推动云南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显著成就。能源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支撑引领经济增长作用稳定发挥。“十四五”前四年,能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能源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7%左右,能源持续巩固发挥全省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与作用;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6%,2024年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9%,成为驱动工业转型升级、拉动全省投资增长的核心动能。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多能互补格局渐趋完善。千万千瓦级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国重器”投产发电,全国排名前十水电站中,云南有6座。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水电站与三峡、葛洲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新能源装机超过680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新增5500万千瓦,成为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电源。全省电力总装机超过1.67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61.8%,其中绿色电力装机超1.5亿千瓦,居全国第一,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建成。自2022年起,全省发电量跨越4000亿千瓦时大关,预计2025年发电量达到4900亿千瓦时,绿色发电量占比超85%。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实现“从无到有”,新型储能装机迅速增长到598万千瓦,规模居南方电网区域之首,跑出了储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速度;已核准在建4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装机规模达590万千瓦。争取到60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纳规,建成后相当于再造一个云南电网主网架。传统能源供应能力稳步提升,2021—2024年,原煤产量从5796万吨增至6612万吨;原油加工量从976万吨提升至1156万吨;继中缅油气管道后,第二条跨省天然气管道(百色—文山)开工建设,投产后将改变我省天然气气源供给单一的局面;玉溪市、曲靖市应急气源储备中心项目投产,天然气、石油规模化储备实现“零突破”。
科技创新迭代升级,能源可持续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白鹤滩水电站创造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等6项技术指标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水电界的“珠穆朗玛峰”。氢能全产业链加速布局,建成首座加氢站及绿氢智慧工厂。红河电厂全国首台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投产,具备单机容量大、机组效率高、节能环保综合效益优等特点,树立了绿色低碳转型新标杆。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省生产煤矿基本实现机械化开采,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5个。能源互联网建设助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昆明市被列为全国9个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全省建成8家虚拟电厂。创造性建设云南省数字能源平台,能源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
能源大通道建设深入推进,区域性国际能源枢纽雏形显现。云南电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注册主体约9.8万家,2024年省内市场交易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实现交易规模“十连增”。云南向南方电网区域送电能力达到4220万千瓦,“十四五”以来,累计“西电东送”6500亿千瓦时,有力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节能减排。推进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十四五”以来新建成2回、在建1回高电压等级跨境输电线路,现云南已建成线路达15回,线路数量和通道能力居全国之首。推动建设澜湄区域统一电力市场,2024年云南跨境电力贸易量达40.5亿千瓦时,占全国的60%以上,约占澜湄区域的8%。
民生服务保障有力,能源普惠水平明显提升。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全面推行,全社会“获得电力”满意度大幅提升,工业用电、居民用电价格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已基本建成“适度超前”的公共充电服务网络。城市配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持续加强,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和居民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91%和 99.62%。 新建天然气支线超900公里,累计建成天然气管道3528公里,天然气管网已覆盖12个州(市)56个县(市、区)。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原则,切实推进民生用能清洁化。
到2030年
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基本建成
“十五五”期间,云南将发挥能源资源禀赋优势,持续优化能源空间布局,坚持底线思维、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共商共建、市场导向、民生优先,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区域性绿色能源枢纽,为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到2030年,国家级新型电力系统先行示范区基本建成,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大通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能源强省取得重要进展。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2亿吨标准煤左右,电力总装机超过2亿千瓦,煤炭、油气安全储备能力显著提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不低于46%,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实现农村地区居民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转变
“十四五”以来,云南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民生用电保障服务水平。深入推行“三零”“三省”,进一步精简办电流程、降低办电成本。提升“互联网+”供电服务能力,依托互联网统一服务平台等线上服务渠道,为农村电力用户提供全天候线上服务,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改善。持续加大农村电网投资力度。五年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累计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19.05亿元,带动农网完成投资超过490亿元,年均投资较“十三五”期间增长超50%。深化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以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用好电为目标,持续完善农村电网网架,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补齐农村配电网短板,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十四五”以来,全省农村地区平均停电时长,从2020年的17.57小时缩短至2024年的7.65小时,降了近10个小时,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和用电安全可靠能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8月底
云南电力市场注册主体约9.8万家
云南省自2014年开始探索电力市场改革,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和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十年实践,云南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效明显,已形成了“中长期+(区域)现货+辅助服务”的市场体系。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截至8月底,云南电力市场注册主体约9.8万家,较2020年增加超过7万家。二是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2024年,省内市场交易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预计2025年可保持稳定增长,较2020年增长超过60%。今年1-8月交易电量14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75%以上。三是年度交易签约比例较高。2025年,年度签约电量1935.2亿千瓦时,占上年度全省交易电量的96.3%,超额完成国家和云南省关于年度签约比例80%的要求,夯实市场稳定基础。四是创新购售电平台赋能电力交易。持续完善“来淘电”电力零售市场平台功能,通过零售套餐自主设计、信用评分自主筛选售电公司作为代理,实现轻松购电。五是绿色电力价值不断实现。今年1-8月绿色电力交易电量5.25亿千瓦时,绿证价格成交均价超0.01元/千瓦时,绿电价值逐步体现。六是积极融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于2022年7月23日启动试运行,云南先后参与10余轮次的模拟试运行、调电试运行、结算试运行,并于今年6月29日顺利转入连续结算试运行。七是拓展跨境电力市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0家跨境购售电主体进行市场注册,涵盖越南、缅甸和老挝三国。
推进能源大通道建设
开展能源国际交流合作
一直以来,云南省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国际能源交流合作。“十四五”以来,云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绿色能源优势,进一步深化与澜湄区域国家的能源项目开发合作。2024年,促成了老挝国家输电网公司运营转入正轨,2024年底,老挝乌多姆赛省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开工,今年6月,中老500千伏电力联网项目全线开工。云南省跨境输电通道能力持续提升,跨境电力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自开展电力贸易以来,与周边国家累计完成贸易电量近780亿千瓦时,稳居全国跨境电力贸易首位。截至2024年底,中缅原油管道累计进口原油7904万吨,天然气管道累计进口天然气454亿立方米。
来源:都市时报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