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上午
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在革命圣地延安举行
会上发布了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云南选送的
保山市腾冲市猴桥村“火塘会”案例
从全国推送的16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
成功入选
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下辖的猴桥村立足山区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的殷切嘱托,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向火”的生活习惯,以“火塘会议”为载体,探索农村文明实践的路径,持续实施阵地培育、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等活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远眺猴桥村国门新村。董正东 摄
小火塘传递“好声音”
共同铺出凝心铸魂路
持续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开展“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活动,凝聚“为国守门、为国把关”的思想共识。以“党支部+火塘会+N”为基层党组织实践路径,按照挂村领导讲理论、宣政策,村支书和第一书记讲村情民意、谈贯彻落实,其他人员说产业技术、讲发展故事,用“双语”(汉语、傈僳语)乡音土语“议事”,拿衣食住行、人情世故等话题“说事”,让理论宣讲带有更多的“泥土味”,让党的声音家喻户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火塘成了流动的课堂,走进群众当中,散发出泥土芬芳。村民们纷纷表示:“坐在火塘边就能听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讲得很好,我们也听得进去。”

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傈僳族村民围坐在火塘边共话孝老爱亲好家风。
小火塘引育“好家风”
共同铺出文明乡风路
坚持德润人心,把家风培育作为基础工程,大力培育文明寨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发展各方面,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用好火塘会、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旗帜鲜明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推进殡葬改革。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党员示范户”等评选活动,讲好腾冲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苏文富、守边党员蔡文茂、退休村医刘会仙等身边“最美”人物故事,引导群众崇德向善、移风易俗,以“好家风”带动“好寨风”。猴桥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房头上都插着红旗,走进任何一户群众家中,都是热情好客、谦逊有礼。

腾冲市猴桥村火塘会议。图源:保山日报
小火塘议出“好村规”
共同铺出乡村善治路
坚持把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引导村民自治管理,推动文明乡风焕发新气象。以规范内容为抓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的村规民约40条。以“村规民约”“红黑榜”为依据,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引导群众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深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村党总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4级组织架构,划分53个党员责任区,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9支,选出党员中心户39户,设立党员先锋岗6个,形成“总支联支部、支部联小组、小组联党员、党员联群众”的为民服务体系。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管好用活39个“十户联防”互助组,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实施“火塘+微治理”“火塘+微心愿”“火塘+微服务”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员争做‘啦的帕’(带头做事的人),人人勇当‛阿咪嚓’(敢于担当的人)”。

腾冲市猴桥镇司法所通过火塘会开展普法宣传。
小火塘传承“好文化”
共同铺出精神富足路
把加快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作为重要任务,整合“四位一体”建设试点、边境幸福村、乡村旅游等项目资金,建成傈僳族博物馆、国门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突出傈僳族文化特色,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文明乡风、欢乐送、心灵(婚育)解码、乡音巧讲、健康守护、小小调解员、美丽守护(环境保护)9支基层志愿服务队,以及理论宣讲、教育体育、文化宣传、科普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5支村级志愿服务队,实行菜单式管理,组织开展习语润傈僳、我们的节日、傈僳三弦舞等活动,抒发对党的感恩之心,歌唱幸福生活。举办爱国戍边刀杆文化节、野生菌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保护传统文化和习俗。通过文明实践活动,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提升村民幸福感。

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通过火塘会研究产业发展。
小火塘落实“好政策”
共同铺出小康幸福路
立足“沿边”“跨境”“民族”实际,聚焦“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落实党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注册成立腾冲市普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运行模式,流转15.6亩土地建成高端冷水鱼养殖场1个,建成肉牛养殖场2个,大力发展林下草果种植。着力打造“国门党建+边境旅游”模式,开办民宿7家、农家乐11家,边民互市交易额年内达588万余元,形成“党建促旅游,旅游活边贸,边贸带民富”的良好格局。202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73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9.5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05元,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来源/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责编/和真羽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